中国民族学学会学术发展规划
(2024-2027年)
根据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十四五”创新工程发展规划纲要》和业务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十四五”创新工程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对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以重大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学术出版带动学会学术工作,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学术工作的实践转化,大力提升学会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打造我国民族学研究学术服务高质量平台。一方面,继续发挥学术平台优势,加强学术品牌、学术资源建设,培养青年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合作服务,形成学术共同体,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会的专家智力资源,发挥联合研究优势,为国家民族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
二、发展目标
未来四年,学会将抓住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学会专家智库资源的独特优势,以凝聚学术力量、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科知识体系为主旨,全面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学术平台建设、新型智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阵地建设,争取在2026年民政部评估时达到4A级标准。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深化党建工作,强化阵地建设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体系
——构建新型专家智库,进一步发挥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功能
——强化学术活动品牌建设,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打造学术期刊品牌,以书代刊,以集刊形式复刊会刊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学会的规范科学管理
——提升会员服务和会员管理水平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学术共同体
——开展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普及推广
——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党建工作,强化阵地建设
本学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本学会将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工作融入学会运行和发展过程,更好地组织、引导、团结学会以及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坚强阵地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建设。
(二)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牢牢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及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制度、道路和理论自信,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续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深度,继续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紧跟社会前沿和民族地区实际,提升对策研究成果水平;综合利用相邻学科优势,拓展民族研究领域,形成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体系。
二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三)构建新型专家智库,进一步发挥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功能
逐步建成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需求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新型民族研究专家智库,坚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服务大局,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提高民族理论创新能力。促进全体会员树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意识,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为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加强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定向研究,增强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建言献策。加强民族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着力于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民族问题研究智库。
(四)强化学术活动品牌建设,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学术活动计划,构建以大型综合性会议为导向、学会年会和高层论坛为主体、小型高端前沿会议为补充的学术会议合理布局,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活动形式方面,将发挥新媒体优势,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学术交流平台,优化学术环境,活跃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方面:在继续发挥原有的民族学年会和高层论坛两个学术品牌之外,再培育4-6个品牌学术会议,比如民族学青年论坛、影视人类学论坛、民族体育论坛、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生态民族学论坛和边境民族学论坛等,10个示范学术会议,优化会议结构和会议形式,促进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学术讲座方面:举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
学术研究方面:充分调动学术委员的积极性,发掘学会专家资源潜能,组建研究咨询团队,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以实证资料和专业分析为主要特点的咨询报告,向政府与相关部门积极推介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成果、政策建议等。
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的申请,联合学会全国各地会员召开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和开展战略性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
(五)打造学术期刊品牌,以书代刊,以集刊形式复刊会刊
学术出版方面:恢复、办好中国民族学学会的集刊,即《中国民族学学报》,争取在四年内,获得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资助,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集刊收录目录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收录目录。办好以书代刊的不定期出版刊物:《生态民族学评论》、《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就当前重大现实问题以及民族学特色研究领域,组织出版相关专题著作;提高内部刊物《中国民族学通讯》的水平和质量,扩大宣传并缩短出版发行周期。
(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学会的规范科学管理
建立学术委员会、监事会,完善学会治理体系,引导学会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学界、服务会员的理念,大幅度提升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推动学会结构进一步优化,让学会真正发挥联系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面向学者、面向党和政府、面向社会提供人类学民族学知识库的重要组织。
大力落实《中国民族学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建设的指导,规范分支机构设置,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强化分支机构依法依章程办事,努力做到类型、数量合理适度,管理依法合规,打造创新发展、充满活力的分支机构;分优先、重点和特色三个层次分类推进符合中国国情和学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专业委员会的建设。
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学会社会服务良好行为准则和学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为学会依法依章程办事提供制度保障。
(七)提升会员服务和会员管理水平
改革会员发展与服务方式。以推动学会发展个人会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在巩固保持单位会员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单位会员中的学者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学会,扩大学会个人会员数量。拓展会员种类,突出个人会员的主体地位,扩大代表性。强化学会的会员服务意识,制定学会会员分类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会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会员服务标准和联系服务制度,推行学会年报制度,让会员及时了解学会工作,拥有更大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健全个人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制度、注册制度和付费收缴制度,制定会员行为规范,严肃会员纪律。
(八)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学术共同体
建好学术人才队伍,支持科研教学发展实现新提升。以经济发展需求和本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加强学术人才培训工作,不定期举办民族学田野工作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中青年学者研修班等,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理论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学术人才在推动民族学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九)开展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普及推广
一是依托学会丰富的学术资源开展科普展览活动。继续打造影视人类学影片展、民族服饰文化展等特色专题展览活动,同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保护”等主题,开发多主题新型数字展览,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科普资源库,推进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科普知识展览和共享服务。
二是在学会网站上开辟科普专栏,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平台,推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为建设国内外一流学会,充分发挥学会作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搭建桥梁,切实服务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学者走向国际舞台。紧密跟踪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前沿动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展与国外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学会会员加入在国际组织,举荐会员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组织、鼓励会员参加国际组织活动,争取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学者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培养学会与国际化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四、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学术管理制度建设
1. 建立学习制度,坚持执行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在学会内部,通过统一组织学习、和自学等方式,促进全员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成长和提升。
2. 实行项目管理,提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学术项目的质量。例如专业会议、学术活动、研修培训和政府委托重要工作等,加强学术部门及下属分支机构间的专业协作,促进学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3. 制定分支机构学术活动审批制度。组织学术委员、专家对分支机构开展的学术活动进行审核把关,严格控制学术活动数量,提升活动品质,进一步规范分支机构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
(二)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更好发挥学术委员的作用
1.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2. 建立与学术委员的日常联系和沟通机制,增加与学术委员的联络频度,发挥学术委员在学会科研规划制定、重要学术决策和重大学术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建立学术委员考核及奖励办法。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学术委员参与学会各项学术活动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
(三)加强学会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公开和宣传平台的建设,助力学会高质量发展
1. 建立综合筹集人、财、物资源的制度机制,加强学会软硬件设施建设。
2. 微信公众号建设。为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要求,利用新平台推进学会建设,更好地为会员服务,重点建设学会微信公众号,将之打造为微信订阅号中的知名品牌。
3. 学会网站建设。开发并上线中国民族学学会的独立网站系统,进一步推进学会的信息公开和推广宣传工作。
4. 学会数据库的建设。继续完善会员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开发专家智囊库和学术资源库,将数字化作为开展工作、服务会员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