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新闻
沉痛悼念陈景源同志

陈景源

影视人类学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陈景源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3年1月1日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70岁。
陈景源同志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民族学研究室。陈景源同志入所后即随老同志一道,两进墨脱,两下察隅,参加“三巴”补充调查,执笔整理《僜人社会历史调查》(公开出版)。1995年影视人类学研究室成立,同年,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成立,他是最早的成员之一。陈景源同志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等职。
陈景源同志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和影视人类学研究,独自或合作发表各类著述40多篇(部),曾参与专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的写作,与老一辈学者一道为我国影视人类学学科化做出重要贡献。陈景源同志吃苦耐劳,多次带领课题组前往内蒙古、青海、贵州,广西,西藏、四川大凉山等地进行田野调研和拍摄工作。他组织和参与了《牧歌探源》、《隆务河畔的鼓声》、《仲巴昂仁》、《祖先留下的规矩》、《械斗中的权威与社会控制观察》、《年都乎的岁末》、《药匠》和《银饰》等十余部人类学片(涉及藏、彝、京、土家、革家、僜人等)摄制工作,其中多部作品在国际人类学电影节获奖。
喜马拉雅山地区域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影视人类学室几代学人坚持的研究传统。早在1978年,刚参加工作的陈景源就随张江华先生(影视人类学研究室首任主任)等学者前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进行“三巴”调查,并于2003年再次与研究室同仁一道,徒步4天,翻越多雄拉雪山,进入雅鲁藏布江峡谷进行考察,共同完成专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调查》和我国首部关于门巴族的三集民族志纪录片《地东的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经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不断推动,形成了更大规模、综合化和系统化的山地区域研究,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区域。发轫于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研究的区域影像志研究传统不断发展壮大,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影视人类学理论方法创新发展。
陈景源同志长期担任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工作,为学会组织和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组织了从1995年至2013年间的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会年会工作。同时,陈景源同志还担任中国民族学会副秘书长,积极推动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学界影响力,密切了影视人类学与民族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关系。陈景源同志担任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期间为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建设不辞劳苦,在资金有限情况下,多次向院所呼吁申请影视人类学研究室设备购置和更新,积极推动人才梯队建设,为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建设发挥了承上启下重要作用。
陈景源老师在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阶段,默默地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一心为公,注重通过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拓展影视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影响力,鼓励全国范围不同机构影视人类学同仁的合作探索,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常常把机会和荣誉留给年轻人,深得大家的敬佩。
2023年的第一天,陈景源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逝世,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特别是影视人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幽默,他的坚强的意志,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领导影视人类学研究室所做出的成绩,将会薪火相传。我们沉痛悼念陈景源同志,深切怀念陈景源老师。

陈景源同志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影视人类学研究室

张江华、孙延龄、庞涛、包胜利、张小敏、邓卫荣、张辉、雷亮中、卢芳芳

纪念陈景源同志
李德君

刚知道景源同志不幸去世。他比我小得多,太可惜,大让我悲痛。

陈景源同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影视人类学文革后恢复发展最困难时期,与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同志们一道,默默做了很多工作,对我国影视人类学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景源同志朴实勤恳,舍身治学。门巴洛巴地区海拔高,生活条件艰苦,当时没有公路,道路险峻,很少有学者进去。景源不顾自己重病在身,甘冒风险,坚持与团队一起深入门巴洛巴地区做田野考察和拍片,风餐露宿,经历风险,吃了不少苦,获得优异成果。事后每当大家称赞他精神可贵时,他从来都只是淡淡回答:“我没做什么,不值一提,也不值得效仿。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点事。”

2023年刚揭开序幕,不料突然传来景源同志不幸去世的噩耗,让人悲痛。

景源已去,无力挽回。我將永远记住他,愿景源同志一路走好!

纪念陈景源老师
张小敏
我对陈老师最初的记忆,是1999年刚到所时的经历。陈景源老师当时是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副主任。我能够进所,是因为本科为英文专业,硕士为戏剧电影文学专业,能够满足影视室既要专业对口,又要能够对外交流的要求。进所前有严格的考试,笔试是英译中,翻译一篇玛格丽特·米德的文章,口试是英文面试。之后不久,做了一次所里要求的体检,是陈老师陪着去的;然后又参与接待一位英国学者。这次也是陈老师领队,我负责翻译。这次接待不是学术活动,而是陪同这位英国学者到东单购物,之后到到中山公园游览。我也把这次任务当做影视室的考察。我应该过了关,1999年下半年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的一员。
陈老师为人幽默,作为研究室的领导,善于团结并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课题少、后来我被借调等各种原因,我仅仅参加过一次陈景源老师主持课题:2004年的所重点课题“亻革家传统文化调查”。这个项目和其影片成果体现了民族所影视室的团体合作的一种形式。陈老师是课题负责人,项目方案的撰写者和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他发挥所有成员的智慧,组织讨论,探讨本次调研拍摄的主题等。新到研究室不久的雷亮中提出的“银匠村银饰的家族传承”成为了调研和拍摄的主要切入点;张辉对于拍摄主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后来在实际田野调研和拍摄中也达成了一致意见。张辉是主摄像。而我,后来被陈老师分配了影片编导和剪辑的工作。非常感谢陈老师的信任。2005年影片《银饰》、《亻革家歌舞》制作完成。
请陈景源老师为影视人类学的人类学影片客串配音,是2000年后大约十年内,影片还有解说词的时期,编导最偏爱的选择。陈老师的的声音有厚度,有磁性,带一点东北口音,自然,有亲和力,《隆务河畔的鼓声》、《喀什牲口巴扎的萨拉及》、《银饰》等影片都留下了他的声音。
我对陈老师最深的印象,还有他超越常人的意志力。2003年他和庞涛等同事去墨脱进行再调查。当时墨脱尚未通车,有一段非常辛苦的旅程,需要徒步翻越雪山,还要经过一个“蚂蟥区”。我现在还记得那些田野照片,那是陈老师捉了身上的蚂蟥、以及陈老师在雪山前进的记录。当时陈老师是带病去墨脱的。艰难的路途中,他会自己给自己打气,坚持跟上队伍。那次学术调研的旅途亦非常惊险,这个项目组的成员不止一次遇到险情。每次陈老师讲起这次调研,我都心生“他们是英雄啊!”这样的感叹。对身边的领导和同事,更加深了一层敬佩。从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的这个墨脱的项目也可以看到,民族所的科研人员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研,是风险非常大的工作,有时候甚至要面临生命危险,非常不容易。
2023年的第一天,陈老师离开了我们。他的幽默,他的坚强的意志,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他领导影视人类学研究室所做出的成绩,将会薪火相传。
陈景源老师千古!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