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术活动
人类学论坛综述|第71讲|建筑人类学|纳西族乡土建筑文化变迁谈

 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组织的人类学论坛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交流。2016614日在民族所第二会议室,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潘曦博士带来一场建筑人类学的讲座。潘曦博士的演讲围绕乡土建筑的乡土性及乡土性的走向展开,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向听众展示了纳西族地区田野调查的成果与思考。潘曦博士首先按照迁徙路线向大家展示了纳西乡土建筑的不同类型。她认为乡土建筑的两条演变线索是空间与技术。例如纳西族乡土建筑的核心空间存在从双火塘加男女柱,到单火塘与擎天柱,再到汉族影响下的中轴空间这样一条演变线索。建造技术的线索包括木楞房、土庄房、仿汉式瓦房等。两条线索相对独立,多样整合才构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潘曦认为乡土建造范式里面包含技术、人际和精神三个组成部分。针对多数听众没有建筑专业背景的情况,她重点介绍了后两个方面的变迁。通过观察建造中的人际交往,潘曦发现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非正式机制一方面保持大体稳定的格局,另一方面日益在市场、婚姻、娱乐、国家力量的渗入下不断发生变化。在精神方面,建造活动遵从万物有灵的信仰,并需要禁忌、占卜和仪式来应对建造中的不确定性,同时建筑形式的变化也带入新的信仰。关于乡土范式的变化,潘曦认为现代范式不一定全面取代乡土范式。如果地缘人情网络不变,乡土建造就镶嵌在本土共同体中,建造共同体就会延续,继续应当地需要和自身需求进行建造。这其中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并没有疏离,集体认同偏好趋同,建造范式具备可以识别的地域性,从而很可能演化出新乡土范式。纵观纳西建造范式的多样性以及历史演变,潘曦认为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范式的演变一直在持续,历史上的变化可能比当下的变化更为剧烈。乡土性最关键之处是自主性、自发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要求建筑范式在某个历史时期固定下来。演讲结束后,听众们结合自身对乡土建筑以及聚落的观察体会与潘曦博士进行了交流讨论。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