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综述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1学术年会
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建设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成功召开
2021年7月11日,中国民族学学会2021学术年会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建设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等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2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120余位专家学者发言交流。
开幕式
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王延中、沙忠勇两位领导分别作开幕式致辞。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致辞
王延中会长在致辞中强调,新时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新使命,就是要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努力建设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提出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经典表述、中国国情和民族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并作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个维度”的报告,从不同的维度,理解和分析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识别与建设问题。
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致辞
沙勇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从顾颉刚先生、谷苞先生到杨建新先生,兰州大学的中华民族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近年来,兰州大学充分发挥各族师生大家庭的地缘优势、民族学理论的创新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科教优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了大量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本次学术年会是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对推动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与创新,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生产,建设具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特点的新型智库,具有积极意义。
大会主旨发言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主持。
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作主旨发言
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作题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从中华民族概念的外延、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对涉及中华民族认知的重要问题予以探讨。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作题为“关于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的演讲。他探讨了在都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做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精细化服务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张继焦研究员作题为“中国民族研究的重大转变: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的演讲,从国外理论与国内发展两个角度,分时期考察了我国民族研究的本土理论转变趋向和变化发展,提出中国民族研究正在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学派。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作题为《逆行与重构:逆全球化与疫情下的跨国行动特征研究——基于国外三个城市的田野观察》的演讲,在海外民族志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逆全球化与疫情下的跨国行动特征,提出面对新冠疫情各国的社会文化均表现出“逆全球”和重构的倾向与特征。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作题为《政治人类学——从日常语言视角》的演讲,以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写作为例,阐述了中国人类学的日常语言视角的重要性,提出在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的意义下,要讲好中国故事。
7月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和学者们共同组成了十个分论坛,深度交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分论坛一至八,分别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发展、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带一路”倡议、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论的思考、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民族历史与边疆问题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分论坛通过论文发言、专家评议、学者讨论等环节,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对民族学学科的多个方面都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讨,大大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
分论坛九“人类学电影作为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实践方法”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承办,论坛于7月10日下午开始,至7月11日下午结束,分为人类学影片展映研讨和学术研讨两部分。影视人类学分会会长赵天晓作分论坛致辞,《冬牧场:阿合牙孜沟2006》、《大河心声:豫东黄泛区社会变迁影像志•西逃》、《祖先留下的规矩》和《北湾祭事》4部影片参会展映,16位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交流。
分论坛十暨中国民族学学会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论坛,举行了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以及兰州大学萃英文库(10册)、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行》丛书(6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丛书(4册)发布会及赠书活动。
7月11日下午,年会闭幕式上,武汉科技大学袁东升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李军副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张利国教授、燕山大学冶芸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马海寿教授、兰州大学周传斌教授、三峡大学岳小国教授、云南大学周俊华教授分别代表分论坛1-8对各分论坛作了精彩的评述与总结。
王希隆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并强调,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当前有相当多的命题还需要我们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去实践与探索,以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我国的民族研究,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
分论坛综述
分论坛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分论坛一共有13位学者论文发言,分别是武汉科技大学袁东升教授的《“族际生态位育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关联性探讨》;西北大学法学院虎有泽教授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东北大学郝庆云教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探源》;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郭纹廷副研究员的《中国王朝时期的治边策略探析—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贵州民族大学吴园园副教授的《当代社会思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民族大学马海龙副教授的《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青海民族大学贾伟、郭远的《一体三维:民族地区一体三维∶民族地区高校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种可能——基于青海高校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黄建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实现路径》;西北政法大学胡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实现路径》;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多杰昂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论纲-兼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建构》;中南民族大学王航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工作中的实践》;中央财经大学张亦弛的《从沉寂到觉醒: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演进—以辛亥革命为界分的考察》;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于春洋、马瑞琪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话语形成脉络-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民族政策文本的分析》。
分论坛上半场由青海民族大学贾伟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评议;下半场由东北大学郝庆云教授主持、武汉科技大学袁东升教授评议。
袁东升教授代表分论坛在闭幕式上作总结交流,他认为,本分论坛的发言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不同学科着手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从民族学、历史学切入,也有从法学、边疆学切入进行探讨。(2)从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研讨。如有学者从学理性角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发出了有学理深度的声音,同时也是从学科角度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对于扭转“近年来民族理论领域的话语权逐渐被政治学、法学等学科所抢占,民族学似乎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呈现出了一定的亮点;有学者从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思想出发来讨论其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迪;有更多学者是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想来源、历史基础、法治基础、生成过程与演进阶段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以及西藏的具体实践角度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演进面向;还有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围绕主题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本土概念、本土理论,从民族学学科着手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了一定的学科担当性。但是,在具体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欠缺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多维度、多角度切入进行研究;打通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固有界限;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诸多智慧;挖掘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田野个案,提炼出有本土特色的学术概念,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从理论上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和完善,将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上的推进和落实。
分论坛二
分论坛二共有12位专家学者发言,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制度建设和个案研究三个方面,以及从生态、经济方式、传统文化、史实等多个维度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路径。
一、历史文献研究方面,有成都医学院李保国副教授、徐刚的《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进程、经验与世界意义》;湖南师范大学何银春的《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朱佶丽副研究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经验初探》;中国社会科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珺博士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春娥副教授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二、制度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文贵研究员的《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体系》;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腾锐研究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孔少华副教授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分析》。
三、个案研究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宗喀·漾正岗布教授的《微观视域下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基于青海民和杏儿乡的个案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天雪、蓝振兴的《以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为例》;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李军副教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民族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蒙祥忠副教授的《从祖先崇拜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新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严学勤副教授的《北疆经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启示》。
本分论坛上半场由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凤兰教授主持,北方民族大学李军副教授作评议。
李军副教授代表分论坛二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他认为:本分论坛从历史文献和个案的角度对地方性实践进行了生动演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是政治话语、精英话语,它如何变成大众话语,如何变为实践。铸牢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话语。老百姓如何意识到,如何能形成共识呢?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地方的地方性实践,作为地方性知识如何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西藏的这篇研究,构建过程中有很好的个案。严学勤老师对北疆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彰显了必要性、迫切性。何银春老师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朱佶丽老师所讲的云南在历史上是范本。张珺老师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去挖掘中国共产党是铸牢的发起者,建设者。杨春娥老师也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上去研究如何去铸牢。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整个历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角度。建议将研究视域和视角从总结地方性的经验,横向扩展到从全国全世界的视角,纵向扩展到从历史的视角进一步挖掘。
分论坛三
分论坛三共有10位专家学者发言,分别从历史、经济、制度、文化、法治等视角展开研究,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育人逻辑、话语建构、形成基础、情感价值、实践路径等议题。
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主持,西北民族大学贡保草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西北民族大学鲁顺元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张利国教授作评议。
张利国教授代表分论坛三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他指出本分论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研究。来自吉首大学的何治民博士从与西方诸古代文明的对比中,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文化各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贡保草教授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切入,从增加时代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维度探讨了实现民族文化“裂变”并汇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研究。大连民族大学张利国教授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考察中心,从实践逻辑、心理逻辑和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建构交往实践、情感归属、价值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育人逻辑;西北民族大学鲁顺元教授以西北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提出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族群意识、地域意识之间的内在张力和关系要辩证看待、科学引导。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陈辉博士从社会教育、干部教育视角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调价值、整合价值和塑造价值以及优化路径。
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路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陈艳博士、张劲松教授以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政府信任、集体人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影响机制理论模型;西南民族大学杨宇琦博士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认知取向为核心、以情感取向为动力、以行动取向为目的的三重内涵,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内涵的逻辑闭环;云南大学陈浩博士基于的《禄村农田》的文本分析,探讨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情感与价值,探讨面对不认可的情感和价值时,所采用的处理问题的应对之策;河北大学赵力瑛博士提出采取法治的路径,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与会者结合学者们的发言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涉及具体篇目的研究方法、具体观点等讨论,也涉及在铸牢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科转向、研究范式转型和观念更新等深层次问题的讨论,增加了了解,促进了交流。本分论坛很好地体现了多学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以及跨学科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尝试,体现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学术研究在此聚焦与转向。
分论坛四
“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
分论坛四共有12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唐胡浩、赵金宝的《秩序与调适:乡村社会传统文化功能的现代性嬗变 一基于席赵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燕山大学冶芸副教授的《深度贫困地区异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研究》;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红艳副教授的《牧民“带牧进城”与城牧空间的互构——牧区乡村振兴中牧民流动实践与家园共同体建构研究》;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王广瑞副教授的《彝族的婚俗变迁与族群性——以“身价钱”为中心的讨论》;大理大学宋婧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大理光明村模式研究》;中共泸州市委党校陈强的《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力抓手》;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的《在精准扶贫接续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南疆农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张巧梅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综述》;延边大学倪卓的《从神圣权威到文化符号:社会转型中的鄂伦春族萨满身份变迁》;西南大学吴桐的《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基于“共生”的视角》;青海省海西州广播电视台东主才让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乡村振兴》。
上半场由兰州大学王建新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马成俊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杨晓纯副研究员主持,燕山大学冶芸副教授作评议。
冶芸副教授代表分论坛四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她指出本分论坛主要特点如下:
1. 学科背景丰富,交叉研究特点明显。以民族学为基础,包括了教育学、民俗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等多角度交叉研究。学者们的研究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路径的“欣赏式探寻法”理论研究到“互嵌式”社区生成的实证研究,从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嬗变到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变迁,从易地搬迁居民的自适应能力提升到社区发展模式的思考,从教育、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到民俗村文化旅游设计性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民族学研究视野,体现出民族学学科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 田野功底扎实。学者们都基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反映了学者们良好的民族学基础素养。
3. 真诚交流,毫无保留。发言后学者们进行了讨论式深度交谈,特别是资深教授、学者对年轻学者的肯定、质疑,表达出严谨、质朴、探求真理的学术责任感。
分论坛五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分论坛五共有13位学者发言,汤夺先(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的《类型并置与资本运用: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社会交往研究》;李文学(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的《十六国隋唐皇帝名号体系的传承与再造》;冯雪红(北方民族大学教授)的《民族互嵌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跨族际间的习俗交流与文化宽容》;樊莹(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的《从河湟走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罗丹(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西南山地民族交往史所见之“默商”事象的“共同体”释义》;钟静静(河北科技大学)的《散杂居地区农村多民族社区的文化交融研究——基于河北省张三营镇H村的考察》;孙荣垆(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的《排瑶命名制度变迁与区域社会族群互动》;徐姗姗(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基于CNKI论文(2011-2020)的知识图谱分析》;席蒙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的《文化产业驱动西藏内源式发展研究》;殷沙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族群关系与文化交融:一个多民族杂居区的个案研究》;张晓琼(曲阜师范大学)的《个人口述史中的新疆汉族移民社会融入研究》。
上半场由西北民族大学马忠才教授主持,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平研究员主持,青海师范大学马海寿教授作评议。
马海寿教授代表分论坛五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他认为本分论坛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多元性切入研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从互嵌性切入来研究民族互嵌;三是研究工具方法前沿,采用计量方法探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脉络;四是研究着重于理论方法研究,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偏多;五是聚焦散杂居地区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不足之处,一是研究理论还需要多元化;二是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单一,除了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外,还需要加强社会学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三是选题新颖度不够。
分论坛六
“‘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论/方法创新”
分论坛六共有12位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研究馆员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创新——亲属关系网络调查软件及其应用实践》;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早霞教授、闫明的《冷战后时代美国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特征与方式》;西安外国语大学金志远教授的《“另一半”中国教育学——构建中华民族教育学的想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丁玫的《巫术与技术:对民族医学研究的田野反思》;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刘卫宁副教授的《跨文明、跨文化、跨责任——“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人类学的视野与责任》;国际关系学院徐晓红的《英国权力下放制度与苏格兰分离主义:现状与未来》;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赵亚川的《时间、欲望与汉人社会的“逻辑”——桑高仁的中国研究及理论性探索》;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杨友孙教授的《欧洲国家“少数群体”集体身份认定及启示》;复旦大学其乐格尔的《从边缘看多样性——反思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立场问题》;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阿布都赛米•阿不都热衣木的《对人类学电影项目<阿吾勒>田野关系的考察》;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俊超的《“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机遇、挑战及应对》;青海民族大学康逸的《空间、权力与精神形塑——西宁市乐家湾镇早市个案研究》。
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周传斌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贵州大学杨军昌教授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金志远教授作评议。
周传斌教授代表分论坛六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他总结说,本分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民族学人类学方法/方法论,12位发言学者中,有8位的发言主题与民族学、人类学方法/方法论相关,尤其是6位年轻学者和博士生的发言朝气蓬勃、带着来自田野的芬芳,彰显了当前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活力,其话题涉及人类学知识的有效性、田野当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等。另外4位学者讨论了“一带一路”相关问题,涉及到美国、英国、巴基斯坦和欧盟等。本分论坛的不足是各研究的学科跨度过大,难以形成有效对话。
分论坛七
“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本分论坛有11位专家学者发言,内蒙古大学孟和乌力吉教授的《传统生态知识对铸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价值——基于湿地知识的阐释》;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马海寿教授的《青海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袁家村”为例》;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布仁吉日嘎拉教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草原牧区现代化路径探析》;三峡大学岳小国教授的《试论西南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谢冰雪、焦泽正的《家国一体:抗疫背景下冀南村民的认知结构》;南京审计大学南日的《基于区位特征分析的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元元教授的《互惠的意义——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公益困境”的文化解释》;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陈芳芳副教授的《共同体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旅游社区发展研究——以白马村寨为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林源的《海南苗族“做斋”仪式中的乡村治理文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时妍副研究员的《论萨满教的宗教性质和社会功能——以通古斯民族“卡萨”仪式为中心》;吉首大学侯有德的《文化与物的耦合演化:武陵山区人工油茶林传统技术体系研究》。
上半场由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主持,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内蒙古大学孟和乌力吉教授主持,三峡大学岳小国教授作评议。
岳小国教授代表分论坛七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他认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治理是当前国内、国际人文社科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该分论坛的讨论热烈而深入,并碰撞出不少新思想及新思路。大家认识到,生态文明研究今后还需从文明的内涵及文明发展进程等角度展开探讨。当前社会治理研究的内容虽"包罗万象",但学界还是应立足于学科本位,通过典型的个案探研,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及观点,并展开跨学科对话,这也是学界今后需努力的方向。
分论坛八
“民族历史与边疆问题研究”
分论坛八有12位专家学者发言,上半场由四川大学李锦教授主持,内蒙古大学阿拉坦宝力格教授作评议;下半场由云南大学周俊华教授主持,河南大学郭胜利副教授作评议。
周俊华教授代表分论坛八在闭幕式上做总结交流。她认为,本分论坛新生力量多,研究视角多维,交流的话题相对多样,学者的学缘和地缘背景多元。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学术问题:
一、边疆治理方面的研究有5篇
其中有三篇论文都研究了清代封疆大吏对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三峡大学黄祥深教授、罗凌着重对清末新疆的最后一任巡抚袁大化的治疆功绩进行了研究。河南工业大学黄治国副教授对清代绥远城将军在北疆治理中如何加强蒙旗管理和控制,开发边疆等进行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潇研究了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在电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及其成效。
云南大学周俊华教授着重研究了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的在场与边民国家认同增强之间的机理,国家政治符号的传播对边民国家认同的影响路径,最后提出拓展国家符号在边境传播的场域,创新边民国家认同的路径等观点。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戴辉教授对明代在大理地区建立的卫所——府州县双轨体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大理府卫体系的中下层官吏多由世家大族、地方领袖担任,为明朝政权体系的建立与巩固提供了条件。
二、对清代、民国时期西藏穆斯林群体的国家认同研究有1篇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杨晓纯副研究员通过历史资料和深度访谈等调查,研究了清代、民国时期卡契与甲卡契两个穆斯林群体具有不同的国家认同,卡契认同印度、尼迫尔和英国政府,而甲卡契因为与藏族妇女联姻等实现了本土化,认同于中国的中央政府。
三、涉及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有3篇
河南大学郭胜利副教授认为,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先秦时期各民族的活动提供了历史地理空间,冰后期第三寒冷期的气候变化,加快了戎夏之间的互动,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奠定了地理基础,在在民族学研究中引入了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某些研究视角。
桂林理工大学叶建芳副研究员研究了广西边境儒释道与地方传统信仰的相互融合,认为,这种融合在文化层面实现多元一体的发展,在政治层面协调了国家与地方关系统一,最终有效支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欧玄子以闽西客家民居大幕建构技术中的算法为例,研究了精确与适用的问题,将民族学与民间本土建筑学知识以及美学知识结合起来研究。
四、研究跨境民族及其治理的有2篇
广西民族大学的覃冠文、金璐对中越跨境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的法律支持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中越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这一最正向、最平稳的模式亟待法治的保驾护航。
云南财经大学沙莎认为,云南跨界民族与边疆地区的稳定离不开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跨界民族及边疆地区是我国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始发地。
五、以人类学方法对“后真相”现象应对的论文 1篇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明慧试图通过“骊(立)靬(前)”历史制造个案来呈现民族志方法如何运用于“后真相”现象的研究,借此讨论民族志在应对后真相现象方面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概言之,第八组交流的内容较为丰富多彩,研究视角多元,有的学术切入点和方法很独特很新颖,能够产生跨学科跨专业联动、不同思路碰撞的学术效应。当然作为学术探讨,也具有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性。
分论坛九
“人类学电影作为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实践方法”
分论坛九在7月11日共有16位专家学者论文发言,分别是李松的(文旅部研究院《中国节日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记录:作为文化认知的过程》;田苗(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综述》;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延安电影团与中国民族志电影的红色源流》;于游(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志记录片学术展项目执行人)的《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项目的缘起与发展》;鲍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的《合作影像:影视人类学、博物馆与社区》;麦西(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探索与实践》;李刚(重庆艺术学院副教授)的《民族志动画中个体记忆建构与共享》;徐菡(云南大学副教授)的《观察的意义:观察电影再认识》;刘广宇(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的《仪式的影像化表达——以<中国节日影像志>为参照》;万玛什杰(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影视人类学的思考》;邓卫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副研究员)的《人类学影片的三层境界》;郭劲峰(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的《学科融汇——纪律片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取向思考》;王海飞(兰州大学教授)的《西北影视人类学的发展》;陈坚(东华大学导演)的《影视人类学作者在田野考察中的维度构建》;庞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研究员)的《学者电影作为方法:一种非表征方式的阐释路径》;马秋晨(文旅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从民族纪实影像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程——以“民纪片”为例》。
本分论坛上午上半场由中央民族大学朱靖江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刘广宇教授评议;上午下半场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于游主持,兰州大学王海飞教授作评议;下午上半场由文旅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鲍江研究员评议;下午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庞涛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评议。
—(孔敬、陈姗姗撰文,卫斌摄影)—
点击下方蓝字链接下载合影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