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2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中国民族学学会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于2024年7月21日在吉林长春成功召开。
一、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2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上主持人为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强世功。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领导班子、常务理事、以及线下参会理事、秘书处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吉林长春线下主会场
会议首先由执行会长丁赛向大会汇报和说明学术委员会名单、监事会推荐名单、秘书处人员名单、学会会刊《中国民族学学报》(集刊)组织架构;其次由秘书长孔敬向大会汇报和说明《学会发展规划(2024-2027)》《学术自律规范》;再次由副会长杨文炯向大会汇报2024年中国民族学学术年会筹备情况,该会议计划于2024年11月8日至10日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东校区(广州市天河区)召开。最后,大会对上述议题进行审议,并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强世功进行总结。
强世功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有效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要以交叉学科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打破学科界限,统筹、整合和促进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力量相互渗透和融合,构建完整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他还表示,希望听到学界各位学者的声音,共同完善课程培养方案。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强世功线上主持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就审议内容进行了投票, 81人投票同意,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数同意,通过了《学术委员会名单》《监事会推荐名单》《秘书处人员名单》《学会发展规划(2024-2027)》《学术自律规范》以及《中国民族学学报》(集刊)组织架构。
二、中国民族学学会学科建设联席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转型与自主知识体系生产”,会议线上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线上主持与评议。5位副会长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丁宏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中国民族学的发展路径探析》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丁宏
丁宏认为对于中国民族学而言,“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是一对可以永远并用的原则。“学以致用”,就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用以促学”,即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符合学科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化的民族学学科体系。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而后一个“理论”则更加强调在中华民族研究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理论,是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与提升。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兼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体系》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兼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
张继焦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我国民族学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学术话语权。一是要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研究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二是要推进学术话语大众化。将民族学研究成果融入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三是要推进中国话语国际化。提炼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表达,为世界各国民族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杨正权以《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民族学学科建设》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杨正权
杨正权强调民族学科建设作为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历史、世界民族研究的专门学科,须臾不能偏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民族理论引领民族学科建设,要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领民族学科建设,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民族学科建设。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关凯以《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的战略与挑战》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关凯
关凯强调民族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支撑学科之一,承担着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科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根据教育部514会议的要求,民族学需要直接服务国家战略,要及时更新理念,必须有新的内涵,不能按照历史的惯性。需要解决关键的问题,包括过分强调“分民族研究”的问题、学刻“泛化”问题、知识体系“西化”问题、民族学“虚化”问题以及只关注国内民族,不关注国际的问题。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杨文炯以《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杨文炯
杨文炯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的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从9个方面着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找准着力点、着重点、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研究主体,要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研究主题,要聚焦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研究,要向世界讲好“何为中国”的故事,要坚持中国学术的文化自信、要秉持学术的文化自觉。
线下发言阶段,分别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陈祥军,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符昌忠主持,9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大主题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陈祥军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符昌忠
主题一:民族学学科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巫达以《语言研究在新时代民族学学科转型中的定位与展望》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巫达
巫达教授认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与世界各地的族群关系和民族关系进行研究,继而可以探讨与语言相关的全球各民族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进一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服务。强调语言研究在新时代民族学学科转型中的定位与展望包括三大领域:(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里的语言研究定位与展望。(2)中华民族学里的语言研究定位与展望。(3)人类学与世界民族里的语言研究定位与展望。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木仕华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西藏问题为中心的思考》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木仕华
木仕华教授认为民族学的学科话语系统、研究对象、学科理论,以及学科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学科属性及分类的立足点和聚焦点是结合和面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西藏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要基于此开展。认为要培育国家应对西藏问题的软实力与硬手段,标本兼治,需基于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为标的。对若干关涉西藏问题的经典案例的分析思考,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何海狮以《同吃同住同劳动:迈向人民的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基础》为题进行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何海狮
何海狮教授认为方法论的建构与创新是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在我国民族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得到了充分检验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方法,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田野工作方法。同时,该方法通过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平等情感交流,强调对被研究者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关注,而化解了后现代对田野调查过程权力不对等的质疑。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副院长、教授须秋洁以《年轻时尚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副院长、教授须秋洁
须秋洁教授从年轻时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运用时尚解读方式阐释及其重要性。首先指出年轻力量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通过符号互动、场景唤醒及社交形象三个维度,细致剖析年轻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为其注入新活力并推动其传承与发展。最后总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尚解读对文化认同的深化、社交互动的多元化以及文化社群的深化与产业激动的积极影响。
主题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教授、馆长郝庆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渤海国与唐朝“车书本一家”的当代价值》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教授、馆长郝庆云
郝庆云教授认为唐五代时期东北地区靺鞨族创建的渤海国在与唐朝持续深入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与唐朝的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文化共同性、社会共同性的“渤唐一体”局面,实证“大一统”政治体系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基础。渤海国创造的“车书本一家”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雏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功的历史案例。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热合木江·沙吾提以《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热合木江·沙吾提
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邱运胜以《滇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路径与经验启示》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邱运胜
邱运胜教授认为滇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较为清晰的实践路径,以儒学教化的传播和普及、各主要民族宗族组织的建立以及家族集体记忆的构建、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共生发展为主要脉络,生动展现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经验,对于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简要归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经济与生计能力的基础作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共生。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宁夏大学教授王换芳以《秋铺落叶冬扛雪: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的功能嬗变》为题进行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宁夏大学教授王换芳
王换芳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开展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奋进新时代的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皈循时代需求,运用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实现由“一盘散沙”向“四个与共”的国民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为迎接异时异难之挑战发挥不同功能,促成了中华儿女从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共同体再到主权共同体、文化情感共同体的逐层垒叠。
宁夏大学研究生李永力以《现实的人、生产关系、意识关系对共同体运动规律的影响——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为题进行发言。
宁夏大学研究生李永力
李永力认为唯物史观中的共同体和“现实的人”联系起来,形成人(个体)←共同体→人(整体)的运动状态。又因为“现实的人”中存在生产关系和意识关系,共同体受其影响,既成为一种生产关系,又成为一种意识关系。无论是“现实的人”,还是生产关系,亦或是意识关系,它们同时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中运动,形成发展、联系的特点,受此影响,共同体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上也呈现出发展,联系的特点。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孔敬
最后,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孔敬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与会专家学者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为会议注入了活力和深度,会议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了民族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问题,这对推动民族学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未来,学会将继续打造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学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