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科学普及
【清单】《瑶学丛书》第一批出版物回顾

1

粟卫宏等:《红瑶历史与文化》

民族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红瑶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书作者广泛吸收已有的瑶族研究成果,将全书分为十章,分别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红瑶的来源与迁徙

  第三章 红瑶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红瑶社会

  第五章 红瑶生活文化

  第六章 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

  第七章 文学艺术和体育

  第八章 红瑶的宗教信仰

  第九章 红瑶的节日文化

  第十章 教育与科技卫生


2

郭维利 陆进强 潘怿晗 向开 何文钜 :《盘村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

【内容简介】

盘村的变迁,是指盘村瑶族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变更。这种变更,有的是因为内部发展引起的,有的则是因为与山外汉族、壮族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落后,保留了许多原生态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盘村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变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本书试图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对盘村这个最基层的盘瑶社区,进行微型研究。全书分九章,分别为:

  第一章 原生文化与初始变迁

  第二章 从旧石牌到新石牌

  第三章 八角的种植

    ——盘村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第四章 盘村婚姻圏的变迁

  第五章 亲属制度及其变迁

  第六章 盘村民族服饰、饮食及

      居住在新时期的变迁

  第七章 节日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

      及其变迁

  第八章 教育与技术培训

  第九章 宗教信仰


3

秦红增 韦茂繁:《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

本研究试图从“新”字着手,立足于瑶族农民生计方式的转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社区来反映瑶族现代的发展风貌。之所以要从生计方式的转型视角来剖析瑶族文化的变迁,是因为每个民族在其生存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主要的用以维持其生活的方式,以实现其最基本的生存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某个民族生计模式的变化是导致该民族文化变迁的基本因素。本书分六章对这一研究进行阐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作物、生计与文化:

      以布努瑶为例

  第三章 技术、生计与文化:

      以过山瑶为例

  第四章 旅游、生计与文化的再建构:

      以红瑶为例

  第五章 生计与环境卫生:

      布努瑶与红瑶的比较

  第六章 民族旅游与社区教育:

      以大寨红瑶为例


4

郑长天:《瑶族“坐歌堂”的结构与功能——湘南盘瑶“冈介”活动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以湘南瑶族地区一种被称为冈介(瑶语)的“坐歌堂”活动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阳市常宁县塔山瑶族乡为田野调查范围,运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力图通过对冈介活动的生活语境进行整体观照,并在此前提下相应地展开文本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描述出冈介活动的结构与功能。全书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冈介的地方性背景

  第三章 文本:传统 的交际框架

  第四章 刚介的文化功能


5

农学冠 李肇隆:《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 

民族出版社,2008.

【内容简介】

桂北瑶族自晋、隋、唐相继从吴、楚、赣迁徙而来,定居在桂林各县山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瑶胞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斗争中,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本民族的族群区域,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并形成反映本民族意愿的独特信仰和礼仪,创作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歌谣。本书作者不辞辛劳地去搜集、记录了数以百万字的瑶歌资料,经过研究与整理,分八章对桂北瑶歌进行阐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瑶族歌谣集成《盘王歌》

  第三章 《盘王歌》里识盘古

  第四章 婚嫁歌中的浓郁亲情

  第五章 盖屋上梁礼仪歌中的幸福憧憬

  第六章 闹丧歌里的生死意识

  第七章 信歌的仁爱情怀

  第八章 从人类学视角看瑶歌


6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

民族出版社,2005.

【内容简介】

瑶族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瑶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民族的发展相比显得较为缓慢、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瑶族和汉壮等兄弟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也使其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本书作者一直在关心、注视这一变迁过程,并将自己的调查以及搜集的资料整合而成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二章对瑶族文化变迁进行了阐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山地经济文化的变迁

  第三章 饮食居住文化的变化

  第四章 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

  第五章 丧葬制度的变化

  第六章 社会组织的变化

  第七章 语言文字的变化

  第八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九章 节日文化的演变

  第十章 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十一章 服饰文化的变迁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的演变


7

奉恒高 何建强:《瑶族盘王祭祀大典——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内容简介】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始祖盘王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瑶族盘王节由广西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本书作为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共包括以下内容: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报告;对《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课题成果的评审意见;一次瑶人与祖先神之间的交流——贺州市八步区瑶族“还盘王愿”祭仪纪实调查;新宁县麻林瑶族乡的“跳古坛”;恭城势江源过山瑶盘王愿考察;关于瑶族盘王像与瑶族龙犬图腾及瑶族盘王印的研制探考。

注:《瑶学丛书》目前正在陆续出版中

《抢救瑶族文化遗产,

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瑶学丛书》总序


在《瑶族通史》即将出版的同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同志批准,由广西民族大学组织编写的《瑶学丛书》正式与读者见面了。《瑶族通史》和《瑶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是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是海内外瑶族同胞的一件大喜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光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瑶学丛书》部分书目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与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还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从1998年以来,我们酝酿并着手编写《瑶族通史》,就是为了抢救瑶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发扬光大。经过7年多的努力,通史初稿终于编写完成,并将交付出版社出版,这是瑶族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那么,《瑶族通史》将出版了,怎么还要编纂出版《瑶学丛书》呢?应该说,编纂出版《瑶学丛书》,早在编写《瑶族通史》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只因当时考虑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原因,此事就搁下了。我经过这些年参与编写《瑶族通史》,深切地感到,瑶族的历史文化,是瑶人的根,是这个民族的魂。在编写通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瑶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挖掘、总结、梳理和升华,从中发掘瑶族文化的内在规律,建立瑶学的理论体系,是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编写丛书绝不是凭主观愿望或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根据瑶学研究的状况以及需要和可能而提出来的。

 

编写《瑶学丛书》是国内外瑶族同胞,特别是从事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瑶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丰富,一向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在编写通史的时候,曾花了很大的力气搜集、整理瑶族历史文化资料,进一步弄清了瑶族的族源、瑶族的形成和发展等历史问题,为编写好通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科学依据。但是,瑶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通史中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叙述,通史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贯通古今,突出一个“通”字,能“通”方方面面。而瑶族支系复杂,各支系的独特传统文化受《瑶族通史》篇幅的限制,难以全面、系统地编写进去。因此,要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好瑶族各支系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上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并编纂出版,留给后人,就要通过编写《瑶学丛书》来完成。我们编纂出版《瑶学丛书》,主要考虑在编写《瑶族通史》的基础上,对瑶学研究的基础资料进一步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搜集、整理,对各个学术专题开展研究,重点是对各支系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使瑶学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初步建立完整的瑶学科学体系。同时,我们还考虑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在学术上有造诣和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年事已高,瑶学研究有待培养后继人才。因此,通过编写丛书,无论是对抢救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是培养瑶学研究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写好《瑶学丛书》是继承、弘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激励瑶族后人的需要。瑶族人口多,分布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达320多万人,其中中国瑶族人口263万余人,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6个省(区)的134个县(市)内,居住非常分散。那么,我们瑶族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分散格局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先秦开始,瑶族先民就遭受历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歧视,走上了不断迁徙的坎坷道路,受尽了人间苦难,被迫进入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定居下来。瑶族是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战天斗地,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保持了民族的特点和活力,发展了自己,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全面、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和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总结、弘扬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写好《瑶学丛书》是促进瑶族地区实行对外开放、与国外瑶胞开展文化交流的需要。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居住在国外的瑶族有60多万人,分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居住在越南、美国和泰国等地的人口较多。据有关调查资料反映,这些瑶族都是明、清以后陆续从中国迁徙出去的,他们在血缘、文化和思想感情上与国内各支系瑶族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居住在国外的瑶胞也非常关心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常回国寻根问祖,旅游参观,频繁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互访活动。因此,在编写好《瑶族通史》的同时,编好丛书,让海外瑶胞了解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这对促进国内外瑶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写好《瑶学丛书》是促进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上的失误,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代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现在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瑶族地区是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组织专家、学者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将研究成果纳入《瑶学丛书》的出版计划,这对指导瑶族地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瑶族人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纂出版《瑶学丛书》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有组织、有领导地编写《瑶学丛书》,抢救瑶族文化遗产,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举措。

 

编纂出版《瑶学丛书》是为瑶族人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但是,《瑶学丛书》是一项涉及瑶族历史文化的系统工程。因为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资料欠缺,要实现编写丛书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参与《瑶学丛书》撰稿的专家、学者,必须根据《瑶族通史》提出的基本观点,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弄清基本史实。正确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把握好瑶族同胞的历史脉搏、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要以扎实的作风、谦虚谨慎的态度,把丛书编写好,让各方面都能接受,都满意。

 

本丛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安排的课题,得到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重视和支持,瑶学的专家、学者不仅有瑶族,还有汉族和壮族等其他民族,大家都踊跃撰稿,体现了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民族出版社在编辑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5年12月19日写于南宁

2009年9月19日于南宁修改

(作者奉恒高,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内容编辑:小丽 美术编辑:吴雅宁


往期【清单】栏目回顾

【清单】想发表?往哪投?

【清单】“人类学论坛”历次活动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