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品牌建设 >学会年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7年会综述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青海民族大学和新丝路国际饭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理论与实践”。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既有长期献身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学养深厚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又有一大批思想敏锐,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者。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9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国家民委研究室科研处也派三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正爱主持,青海民族大学索端智校长和中国民族学会会长杨圣敏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后,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圣敏教授、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青海民族大学原校长何峰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校长索端智教授等五位专家学者以“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学派”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尽管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概念到范畴到逻辑体系,甚至研究成果的评判权和国际学术话语权,仍需进一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就民族学而言,在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中国的主体性特色不明显,缺乏理论创造和中国阐释。此次研讨会以“中国学派”为关键词,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民族学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阐述了“本土化”和“跨界融合”的重要性,指出了当代中国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来回答、解释中国的社会大变革,提出了建立和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中国学派”的路径选择和理论遵循。本次大会设三个会场,有70余位位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分13个单元做了学术发言和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70余篇,内容涉及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海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民族历史、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视野下的民族、宗教以及文化多样性等诸多问题。

第一组发言聚焦于民族学的“本土化和“海外研究”,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的发言题为“丝绸之路的北移及其影响”,发言阐述了清代由于中俄关系的变化,丝绸之路贸易北移,并对清朝的对外政策、贸易方式等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的发言题为“谁生产了人类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人类学自省”,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现状等等方面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阐述。

第二组讨论集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贸往来。大连民族大学朴婷姬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优势”,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予了学术上积极的回应。

第三组则从文明互动交流的视角探讨了民族学仪式和生态治理等问题。吉首大学吴秋林教授的发言题为“文明形式的环境伤害度”,对生态人类学的环境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

除此之外,其他各位老师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各小组发言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学术理念,从不同学科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变革中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

各组发言继承性和开拓性的意识十分强烈,展示了“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学派”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对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审视青藏高原多民族多宗教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以及跨区域跨边界开展民族学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次会议在全方位、宽领域、多要素的学术交流中,对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学派”进行了系统性、专业性地阐述和实践,体现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使民族学研究有了更高更宽更广的研究视野,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民族学的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中国学派”在国际上的声音、分享中国经验,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均有系统性、专业性的探索,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具有双重的意义。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教授主持。刘正爱秘书长在闭幕式上做了会议总结,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教授致闭幕词。

 

学会秘书处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