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会议综述|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与担当

——第二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年10月24日,由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与《体育文化导刊》联合主办,山东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有一万多人通过网络参加了本次会议的活动。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与《体育文化导刊》编辑部长期合作,曾首开先河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举办的“2019首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学术研讨会”中将体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展开对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大讨论。本次会议以新时代民族体育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以民族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扶贫战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阐释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融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价值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征文。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192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260多份稿件,根据内容分为民族体育理论、学校民族体育与健康、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和民族体育竞赛表演等四大类,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推出100篇论文作为专题会议稿件。会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开幕式,第二部分为大会报告,第三部分为《体育文化导刊》专题活动,第四个部分为大会报告。

一、开幕式

上午8:30,会议举行了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委员方征教授主持。他提出:从关注视角看,来稿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成果日益广泛,成果质量逐渐提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提升,进一步关注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实践应用和创新研究。他表示,专委员会始终本着“以严谨求实为学术之魂、以脚踏实地为立身、以服务当代为工作目标、以展望未来为努力方向”的宗旨,密切联系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努力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向着更高的标准、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龙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加强民族体育文化创新与发展,是体育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十三五”以来,山东体育学院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以“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为发展理念进行办学。“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的“2020第二届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为专家、学者、学界同仁搭建了一个解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前沿理论、传递最新资讯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展示民族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凸显民族传统体育学人自强不息的靓丽舞台。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教授在开幕式上对中国民族学学会进行了介绍,中国民族学学会是老一代民族学家建立的国家级群众性学术组织,为中国的民族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讲到,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关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作为民族学与体育学相结合的专业委员会,不仅要致力于从事中国民族体育事业的研究和推广,也致力于民族文化和体育产业的深入研究,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广泛讨论,为民族学体育专委会的进一步发展大下更好地基础。

二、大会报告

上午9:00—11:00,会议进行了大会报告,由刘凤虎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方征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上海体育学院戴国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俊一教授进行了大会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方征教授以《“共建共享、全民健身”思想指导下民族健康产业扶贫策略研究》为题目做了发言,他对“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思想进行了论述,对民族健康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以及民族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和巩固胜利成果的途径进行的论述。方征教授提出:要反思文化和健康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健康,总结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思想和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到今天的发展理念中。民族地区要强调绿色发展,强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价值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以《对体育院校武术专业课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为题,从对新中国武术走进高等院校的历史回顾中分析竞技武术发展道路的问题,指出武术套路的非客观性是其最主要的弱点。高校要加强引进传统武术,开拓武术表演,大胆改革武术教材,培养一专多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武术专业人才。
上海体育学院戴国斌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武术研究的使命与担当》为题做了大会报告,主要讲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种认识,中国田野的文化逻辑与文化特征,并对武术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提出:武术的价值应该在田野中去理解,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重新评估“土洋之争”。鉴于中国田野“国家治理的窗口、经验保存者与创造者”三重特征,以及我们身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背景中,新时期的研究应在田野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他关系”、“强弱关系”出发作出中国文化的新回答。同时,如何在重新评估武术历史发展中强化文化自信,如何在重新认识“我他关系”、“强弱关系”中发现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武术元素、中国逻辑,这应是新时期武术研究的使命与担当。

东北师范大学刘俊一教授做了《东北传统冰雪运动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的演讲,介绍了东北传统冰雪运动项目,讲述了其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传统冰雪运动项目的发展,从游戏化到规范化、标准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东北特色的冰雪项目发展之路,并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和推广价值。

三、《体育文化导刊》专题研讨系列活动

    11:00—11:40,《体育文化导刊》编辑部围绕民族体育文化,结合投稿选题、撰写和期刊发表等,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编辑部张晓琳主任强调,《体育文化导刊》是国内唯一以体育社会科学为内容的专业刊物,注重体育文化特色,致力于体育文化发展,致力于对当前体育文化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编辑部潘霞老师分享道:当下民族文化选题的热点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体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以及民族体育进校园等。编辑部鲍婷老师提示,投稿在选题时要有高度,要关注国家发展的重点、难点、疑点,并对学者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四、大会报告

下午14时,会议继续进行大会报告,方征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南民族大学哈正利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黄莉教授、浙江大学体育学院林小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杜长亮教授、河北体育学院陈青教授进行了报告。
中南民族大学哈正利教授做了《如何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构建文化认同》的报告,指出目前我们对民族体育知识的推广、介绍、普及力度仍然不足,缺乏政府和市场共同建立的民族体育交流平台。民族体育要进一步开发开掘,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来源的多源性,民族体育的发展要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哈正利教授还建议,体育竞技要淡化民族界限,吸纳更多少数民族运动员,有利于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
黄莉教授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题,从文化的本质解读了中华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论述。她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的核心,贯彻落实中华体育精神能发挥凝心聚气的强大作用,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文化自信相结合,通过落实、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

浙江大学体育学院林小美教授以《竞技武术国际化推广与发展》为题,讲述了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现状。竞技武术的国际推广一方面可以帮助竞技武术多元化发展,解决目前故步不前的困境;另一方面,能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继承和发展武术。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看,国际推广都是竞技武术的必然趋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杜长亮教授做了《美国大学体育发展中的文化启示》的报告。她介绍了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以及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比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建议。我国大学体育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改变百年体育教师角色发展定位;在科学研究上,打造小型研究团队、交叉校本优势学科;在文化渗透上,重视体育语言、体育标志等的建立。
河北体育学院陈青教授做了《民族体育的竞技化发展》的大会报告。他从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阐述了民族体育的本质,论述了武术在竞技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结本次会议,尤其是历经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民族体育的发展是一大热点。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与民族体育相关的健康产业、学校体育更将备受关注。民族体育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体育的视野,民族体育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体育项目的发展,它关系到中华精神的传承,关系民族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未来民族体育研究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回归“田野”,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源头,才能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当民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向世人大放异彩,也是在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沉淀与发展。期望来年的论坛有更多的学者分享对民族体育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执笔人:李宛纯、李宏烨(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2020年10月24日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