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术活动
2022年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9月24日至25日,由吉首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联合举办的2022年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北京、吉首两个会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45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共提交学术论文75篇。 

北京会场

北京会场线下参会专家合影

吉首会场 

吉首会场线下参会专家合影

汉民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曾少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又春教授致开幕辞。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吉首大学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吉首大学紧紧围绕“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积极推动改革和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一流大学、武陵山片区最好的大学、湖南省最有特色的大学。学校充分发掘武陵山区的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承担了一批国家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同志代表汉民族分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大会上致辞。赵天晓书记指出,当前,全国民族工作者和民族学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深入研究汉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是研究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立足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先贤的学术研究遗产,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湘西的吉首大学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杜荣坤研究员致辞,他介绍了汉民族分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杜荣坤先生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民族关系、民族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场思想理论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新时代诠释,也是汉民族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此次会议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汉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民族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展开,是立足新时代新要求、赓续学术传统的会议,必将把我国汉民族研究推向新台阶,为促进我国民族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祁进玉教授代表中国民族学学会致辞。祁进玉教授介绍了中国民族学学会以及分会、专委会的情况,强调民族学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并对汉民族分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史金波学部委员、何星亮学部委员、肖庆伟教授、何明教授、丁宏教授、关丙胜教授和曾少聪研究员围绕汉民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等议题作了主旨演讲。

本次会议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华人华侨研究及其他研究”四个分论坛进行学术研讨。各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研究内容与学术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汉民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聪研究员主持闭幕式。闭幕式首先由四个分论坛召集人就各小组研讨情况进行汇报。随后,吉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爱民教授作本次研讨会的总结发言。暨爱民院长指出,经过一天半的学术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既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又增进了友谊,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他代表吉首大学人文学院对两个会场分别以线上线下参加学术研讨的领导、专家和学子表示衷心的感谢。

供稿:袁理、赵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