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 族学的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1日,由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学的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本届年会由中国民族学学会、西南大学主办,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等近百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8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室主会场(300人)及8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50-170人)参会研讨,4000多人通过中国民族学学会公众号直播观看了开幕式和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邀请了5位资深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下设8个分论坛,从341篇投稿中遴选了96篇论文参加分论坛发言,并安排32位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分论坛的主持和细致点评。会议结合主旨报告、分论坛讨论等形式,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学转型发展的建设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建构、中国民族问题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现实思考等议题,圆满实现了有序高效、充分研讨的预期效果。
一
、开幕式
图 1
开幕式(部分截图)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崔延强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麻国庆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崔延强教授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及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特色,并表示西南大学将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学科同频共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助力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图 2
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致辞
麻国庆教授表示,中国民族学学会将立足新时代,团结和带领全国的民族学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图 3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麻国庆教授致辞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主持,他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整合民族学学科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图4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主持开幕式
二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教授主持。五位资深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教授以“从滇西北当下的民族‘三交’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阐述了当前滇西北各民族“三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特点,并指出要进一步通过民族古籍中各民族“三交”的记载整理与研究,以及对各民族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研究,探索跨族际文化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
图5
杨福泉教授作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以“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题,从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社会文化角度切入,探讨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为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图 6
色音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当前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宗教研究中的最核心议题,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包括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及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其目标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宗教中国化的推动力量,积极的中国化是中国宗教的发展特色,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宏大进程。
图 7
丁宏教授作主旨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以“在不确定性中创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只能在不确定性中创新实现,需以守正创新的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优秀传统文化三者融通起来,交互一体,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创造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
图 8
纳日碧力戈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提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第五种学术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厚史学渊源,已经构成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大学术传统。
图 9
张继焦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开幕式和主旨发言在中国民族学学会公众号同步直播。
图 10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教授主持主旨发言尾声时,直播观看人数达4000人。
三
、分论坛讨论
12月11日下午,年会进入分论坛报告与评议环节。本次年会共设置有八个分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认识问题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话语体系建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民族学人类学与‘一带一路’倡议”。每个分论坛分为上、下半场,每个半场有六位学者发言。
分论坛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认识问题研究
上半场由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主持、云南大学马翀炜教授评议。下半场由云南民族大学黄彩文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评议。170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马海寿、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金志远、西藏民族大学许可峰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院拉马文才、新疆大学博士研究生毛嘉琪、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周玉等均从理论探讨出发研究不同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逻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教授包路芳、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唐欢、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曹艳君从多民族历史实践的角度考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而西南林业大学研究员尹仑、国防大学助教刘宇航、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赵镍讨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与前沿议题。该分论坛既有系统思考,也有实证总结,还有文献梳理,从不同角度启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强化。
图 11
分论坛一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话语体系建构
上半场由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评议。下半场由湖北民族大学刘伦文教授主持、北方民族大学马建福教授评议。60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不同学者从民族学学科本位出发开展范式讨论,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严曼华针对田野工作进行了身份、情感与伦理质询;北方民族大学教授马建福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探讨民族学学科的时代转型;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安北江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思想升华。许多学者对新时代不同时空视域下的民族学研究十分感兴趣,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木仕华以“雅安藏茶”的命名为例,讨论物的命名与族际关系的维系,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角度。此外,不少年轻学子倾向于从美学角度开展研究,如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郭鹏飞从边疆想象与文化肖像的角度探析内蒙古电影的美学立场实践;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国产动画系列电影。该分论坛在走进历史、回应现实、预知未来的过程中,推动民族学学科形成了一系列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图 12
分论坛二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三: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上半场由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刘志扬教授评议。下半场由西北民族大学贺卫光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评议。155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民族学当前从单一民族研究逐渐向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议题转向,研究视角既立足于当下,又有宏大的历史关怀。在本分论坛中,多位学者就此两个视角开展了对多民族的丰富研究。部分学者从历史史实出发开展研究,其中,四川大学徐君教授以松潘县为例,进行扎实的个案研究,考察当地从历史“边地”到民族融合中心的历史进程,极有意义。同时,也有少量学者从历史文本出发开展研究。如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挺从文成公主和亲的史实出发探究多民族如何书写和塑造文成公主形象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四川师范大学讲师成飞基于清代三部四川省志中有关康藏地区的书写变化,探究清王朝主导下康藏地区多民族“三交”的历程。基于现实逻辑和实证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颇有亮点,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郝国强和硕士研究生杨彪在广西巴马坡月村的个案研究极有代表性,其当地人“候鸟式”的生存方式展示了基于居家式康养旅游,当地瑶、壮、汉等各民族间空间、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互嵌交融共生情况,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同性。
该分论坛总体上强调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以强化族际纽带作为实践取向,准确把握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图 13
分论坛三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上半场由西南大学副教授蒋立松主持、延边大学朴今海教授评议,下半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巫达教授主持、武汉科技大学/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评议。165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学者们从教育学角度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分析框架,如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张立辉以“新时代民族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为例,讨论如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赵图雅从陆地边境民众出发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田野研究。
更多的学者依托民族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将教育意涵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如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孙勇从历史与田野分析的角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治边稳藏的历史走向与共识基础。此外,民族学的实证研究十分突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丁木乃从羌彝渊源与文化互动中,明晰其融合与共生并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表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游红霞以福建琴江满族村为例,以文化谱系为视角,探究民族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江苏大学讲师徐胜男从民族传说的角度探析集体记忆中的多层次交融与各民族交织的文化网络。
也有从具有现代意蕴的研究概念出发开展研究,如兰州大学教授赵利生、副教授谢冰雪和博士研究生焦泽政探究新冠疫情背景下冀南村民的“家国一体”的认知结构。
该分论坛从广义的教育层面出发,以科学的理论逻辑提升说服力,合理的价值逻辑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传播力和感召力,以期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与时俱进。
图 14
分论坛四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五:
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曾少聪研究员主持,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内蒙古大学那顺巴伊尔教授主持、西藏大学次旦扎西教授评议。81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在此分论坛的研究中,空间分野较为明显。在北方牧区包括农牧交错地带,众多学者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如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阿拉腾嘎日嘎和讲师乌云达来从牧区寨后安寨的视角出发,讨论内蒙古地区民众应对灾害的生态经验;西藏民族大学教授马宁和硕士研究生韩悦,在进行米林县“天保”移民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三岩”片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与困境;内蒙古大学教授布仁吉日嘎拉从牧民行为入手,对如何加快北方牧区能源转型发展进行探索等。在西南山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罗丹在红河哈尼梯田“三生空间”的形成脉络与时序绵延中,讨论当地农耕民族对基于梯田稻作形成的时空共识,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共生之场”;三峡大学讲师皮泓漪以武陵山区某县为例,分析当地人与森林关系的变化,并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引发森林生态环境变迁。在青藏高原地区,吉首大学副教授邵侃以青海省“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
最后,罗康隆教授倡议,青年学子们可以依托地方性知识,讨论更大的生态文明议题,寻求和构建出人类生命和生态共生的知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走向更高层次。
图 15
分论坛五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六: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
上半场由湖北大学教授黄柏权主持、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何晓芳评议,下半场由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评议。104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本论坛研究议题均切合基层实际,做了大量扎实的调查研究,从不同视角讨论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在不同地域生态层面,如大连民族大学教授孙岿重点关注近年来牧区探索的新绿色发展模式——“共享草场”,在草场经营方式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讨论下,探究“共享草场”对草原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绿色转型;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莫力—以云南两个民族村寨为例,探讨山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在不同民族和族群层面,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曾吉卓玛讨论了藏族“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化路径;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针对云南苗族的乡村振兴建设,讨论当地产业振兴中农民市场参与的再分配机制。
在众多的研究中,何晓芳教授为各位青年学子提出了“守正创新”“面向现代化”和“铸牢共识”三点建议,王平教授则从“流动”“市场”等发展议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与众位学人开展交流。
图 16
分论坛六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七: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
上半场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白兰研究员主持、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乌日陶克套胡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孙岿教授评议。53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许多学者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化空间到生活空间均有不同层面的研究。历史层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岳小国以丰富的地方志材料对西南地区古代社会治理进行综合性梳理,对当下社会治理具有启发性意义。更多青年学子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关注当下热点议题。如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梦鹤对南疆农村女性就近就业研究,探索了女性就业中的文化与政策问题,展现了民族学研究的现实张力;河南大学副教授郑泽玮则以“北疆红色堡垒户”建设工作为例,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方牧区何以有效的议题。
大连民族大学教授孙岿最后总结道,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研究,需要更加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脚于现实问题,并不断将学术研究运用于中国社会研究中,推动新时代民族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图 17
分论坛七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分论坛八:
民族学人类学与“一带一路”倡议
上半场由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孙秋云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延边大学李梅花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张海云教授评议。55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加了本分论坛。
该分论坛视角丰富,既有对西方理论的评议与对话,也有对现实国外的文化调查。如西藏民族大学教授朱明结合费孝通的藏缅走廊研究与“佐米亚区域”概念理论,探讨了其地缘政治意义;西南大学教授冀开运以伊朗研究为例,展示了以民族学人类学支撑“一带一路”的比较视角,跳出单一化的国别研究构建出了“域外知识人文体系”,展示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研究视野。不少青年学子在此论坛发言,如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婧文从影视人类学出发,具体就国家形象问题,讨论文明互鉴视阈下影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琪琛讨论了竞合主义视角下“一带一路”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均值得鼓励。
该分论坛将民族学研究置于“一带一路”视野,在比较中西方民族学研究差异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和丰富中国特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道路内涵,坚定道路自信,提升话语权。
图 18
分论坛八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四
、闭幕式
闭幕式环节由祁进玉秘书长主持,尹仑教授、木仕华研究员、郝国强教授、赵图雅教授、布仁吉日嘎拉教授、曾吉卓玛副教授、岳小国教授、李梅花教授等八位学者分别代表各分论坛就学术交流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田阡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兼法人张继焦研究员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作闭幕致辞。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莅临会场致谢。
田阡教授认为,本次年会为立足新时代开展民族学研究、服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学术参照,明晰了学术方向。
图 19
田阡教授代表西南大学致闭幕辞
张继焦研究员指出,本次年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学新理论、新视野、新面貌的开启。他号召,新时代民族学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主线,理清各种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辨识清楚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各种理论的适用性,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体系,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图 20
张继焦研究员代表中国民族学学会致闭幕辞
王延中会长对学会年会的成功召开表示肯定,并致谢学会协办12月10日召开的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三届联合学术大会,他在联合大会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学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全国民族学界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加快构建新时代民族学“三大体系”。
图21
王延中会长出席闭幕式并发言
本次会议因疫情防控原计划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会议方式改为全线上会议,会议采取了腾讯会议加学会公众号直播的多样化方式召开,总计约 43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或观看直播方式参加了会议,成为学会有史以来年会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资深专家云集,青年学者众多,会议层次高,规模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学学会在民族学界的学术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
图 22
中国民族学学会公众号直播年会开幕式与主旨发言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