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术活动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暨“新时代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吴忠举行


 

8月12-13日,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共吴忠市委和宁夏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暨“新时代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吴忠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民委领导、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党委统战部相关负责同志、吴忠市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统战部负责同志参会。


 

开幕式上,吴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学军,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戢广南,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震为大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麻国庆主持。
王学军市长在致辞中表示,吴忠市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团结成果丰硕,2016年、2021年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所辖5个县(市、区)均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形成了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本次论坛既是平台,也是机遇,与会专家学者在论坛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收获的学术成果,都将对吴忠持续提升民族工作水平,不断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吴忠也将接续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形有感有效提供“吴忠智慧”、作出“吴忠示范”、贡献“吴忠力量”。
王延中表示,此次高层论坛在全面学习调查吴忠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新时代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专业特长,深入调查研究,为促进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戢广南指出,目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四个重点方向。一是要不断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二是要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等重大基础性问题的阐释;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史的挖掘,讲清楚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从而教育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四是要拓展对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周震表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的阵地,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打头阵、走在前、做表率。
本次会议以“新时代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如何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如何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如何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挖掘和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性知识”等重要议题进行。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宁夏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陈育宁、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麻国庆、吴忠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法委书记丁建成、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丁宏、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原副校长李伟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理论的新突破与历史资源的再认识”、“民族学的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吴忠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共同体建设的少数民族关键词”、“跨越地域与文明的民族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的两个示范区建设”的主旨发言。张继焦、曾明、王德强、王希隆、曾少聪、祁进玉、丁赛、马成俊等17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陈育宁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点。运用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及认识方法,紧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吴忠当地的历史资源,引导各族群众以切身的认知和体验,深切体悟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我们走过的历史道路,共同体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想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王延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对于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如何推进当代中华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还有一系列的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学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深入学习研究,认真贯彻落实。
麻国庆认为,国家建设需要问题意识为主的民族调查,要有其学科定位,这个定位就是要设置民族学。民族学研究应面向人民,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丁建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视察吴忠,为吴忠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定航,为移民群众留下“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的殷切嘱托,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对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庄严承诺。实践充分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推动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纳日碧力戈认为,蒙古语原来以“契丹”和“南家”指称广义“汉族”,1640 年初满族入关,开始以duliban gurun 指广大中国,蒙古族效法之,以dumdad ulus 指广大中国,沿用至今。这是内蒙古蒙古族祖国认同的关键证据之一。
丁宏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这种表述清楚地显示了中华民族是一种多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人文系统。强调关注跨文明互动的民族群体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社会、文化秩序上的枝干联系和主动融合实践,摒除各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本质化、冲突论的民族观和文明观,以跨文明互鉴,阐释中华文化多文明共生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凝聚力,对于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李伟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学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也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建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体现了两个示范区建设的转型,与此同时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这些困惑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新问题,它的研究与问题的解决对于正在进行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是一次校地联手的创新探索,旨在为吴忠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宁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目标贡献良招实策。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