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术活动
【会议综述】第19届世界大会(IUAES2023)及分论坛“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和包容:21世纪的挑战”会议综述

      第19届世界大会(IUAES2023)及分论坛“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和包容:21世纪的挑战”会议综述 

       

 2023年10月14-20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9届世界大会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方式在印度新德里举办。大会主题为“边缘性、不确定性与世界人类学:启迪过去,展望未来”。大会开幕式于10月15日下午举行,大会承办方德里大学学院院长巴拉拉姆·帕尼(Balaram Pani)教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上届主席小泉润二(Junji Koizumi)教授、第19届新任高级副主席帕特奈克(S. M. Patnaik)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大会共组织了专题会议(Panel or sister Panel)196个、圆桌会议(Round Table)18个、工作坊(Workshop)8个、文艺节目4场、民族志电影放映4场。

        大会前两个月(8月7日至9月18日)进行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执委会(2023-2027年)选举,经过为期42天的投票,于9月25日产生选举结果。Isaac K. NYAMONGO(肯尼亚)当选主席,Soumendra Mohan PATNAIK(印度)当选高级副主席,Virginia DOMINGUEZ(美国)当选为秘书长,Helen M. MACDONALD (南非)当选为财务长。中国学者王延中等8位学者参加了副主席竞选,最终Miriam Pillar GROSSI(巴西)、Natalia BLOCH(波兰)、Fernando SALMERÓN CASTRO(墨西哥)、Greg ACCIAIOLI(澳大利亚)4位学者当选为副主席。加上之前选举产生的学术委员会理事长Heather O'Leary(美国)和副理事长Mugsy Spiegel(南非)以及大会承办方印度推荐人选1位,共11位执委会成员。本届IUAES执委会中无中国、东南亚和东亚的人员。

大会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王延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梁浩翰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尼昂塔学院社会学系)、张继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郭世宝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学院)等联合召集的分论坛Panel 012: “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和包容:21世纪的挑战”(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 of 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 in a Multicultural Reality),于10月15日-18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了为期4天的交流研讨。分论坛共召集48篇论文参会,来自中国、中国香港、印度、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位学者发言交流,70余人次参与讨论。

本分论坛共设四个线上会场(Panel),主题分别为“21世纪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与包容挑战”(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 of 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 in a Multicultural Reality)、“文化多元主义与地方实践”(Cultural Pluralism and Local Practices)、“跨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人类学理论与社会发展”(Anthropology The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与会学者围绕四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 1

大会开幕式(部分截图)



、分会场综述


会场一:

21世纪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与包容挑战

会场一:21世纪多元文化现实中的融合与包容挑战”由张继焦研究员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张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泰国皇家宣素那他大学焦彩红(泰国)共3人分别以“我们能否进行平等对话:少数民族与大社会之间对自然资源的竞争” “传统亲属文化变迁的成因与启示——基于谱系调查法的中国西部农村个案研究” “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传播与形象建设”为题发言。7人参加研讨。本分会场原为线下会议,共召集12篇论文参会,临时改线上会议后,有9篇论文作者因故未能到会发言。

图2

会场一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会场二:

文化多元主义与本土实践

会场二:“文化多元主义与本土实践”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持。新德里人类科学中心Daphne Reguiesse(印度)、德里大学Aveivey D(印度)、宁夏大学王淑兰、北京师范大学林依依、西南民族大学闻苡、近畿大学Masako Azuma(日本)共6人分别就“意大利的多元文化挑战:基于意大利之印度移民研究的新视角” “文化多元性和多元文化主义:挑战和前景” “从本土到世界——范式视角解读中国多元一体主张” “理解中国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反学校文化: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方法” “维持不同社区社会生态系统的正义原则” “南亚移民之间的跨界关系”为题发言。本会场分两天进行,共20余人参加研讨。本分会场原为线下会议,共召集12篇论文参会,临时改线上会议后,有6篇论文作者因故未能到会发言


图 3

会场二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会场三:

跨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

会场三:“跨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由云南民族大学李全敏教授、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张莹姗主持。中南民族大学项文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钟媛婷、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王磊、云南民族大学李全敏、贵州民族大学乔姗姗、内蒙古大学张宇皓、北京师范大学张禹、云南社会科学院罗丹共8人分别以“和谐共存:城市市场中多元文化的三维交织” “基于三论分析中国民族志的现状、不足、改进方向” “转型期社会凝聚力的构建:基于中国的实践” “谈判市场的复杂性:云南德昂族人的茶叶交易本地化”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产业政策与市场结构的耦合机制探讨” “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表演的描述与解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和谐之路:中国西南地区的世界遗产水稻梯田的灌溉秩序和民族关系”为题发言。共16人参加研讨

图 4

会场三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会场四:

人类学理论与社会发展

会场四:“人类学理论与社会发展”由香港树仁大学高崇教授(中国香港)、内蒙古大学王红艳教授主持。辽宁社科院王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吴玥、内蒙古大学王红艳、云南社科院杨芍、重庆大学卢玲、内蒙古大学项俊、中国农业大学马阳、内蒙古大学胡心如、安徽大学王艳、香港树仁大学高崇、湖南师范大学谭卫华共11人分别以“企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式和学术意义——再论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种学术传统” “华夏汉族与民族汉族的区别:论学者的想法和学术界误解许烺光的原因” “后疫情时代中缅跨境民族群体交流与互动的新特点” “三峡移民安置区社会结构的转型与重构:从重庆到广东的移民的个案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ROSCA:文化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和谐关系” “边缘-融合-共生:中缅边境村落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传承与民族妇女生计的实践性耦合——以桦树皮工艺传承中的鄂伦春妇女为例” “技术工人及其创业选择——关于中国移民及其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融合的探索性研究” “论广州和香港老字号的社区基础” “思乡曲的演唱情境与社会功能分析” 为题发言。本会场分两天进行,共25人参加研讨

图 5

会场四参会人员(部分截图)


、会议总结


综上,本分论坛对多文化主义、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对话以及社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同时就全球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本分论坛的举办增进了中国学者与全球学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展现了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活跃于国际学界的卓越风采,依托IUAES这一人类学和民族学界最具影响的世界性学术性组织,扩大了中国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




    (孔敬、吴玥、张禹、周子翔、陈亭佳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