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会动态 >学术活动
【会议综述】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3年11月25-26日,由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学科片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同时召开了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强世功教授为大会致辞,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作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主持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赵天晓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族学学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重大方略以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在以王延中会长为首的第九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学会的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将继续秉承“党建引领”的原则,深入推进党建工作,推动学会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继续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工作等政策实践为基础,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学术共同体,为推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

强世功副校长在致辞中就深入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理论更新和学科进展的核心。第一,如何从民族学角度出发为世界民族冲突提供新的理论范式,打破西方所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进而提供一种更为精准和多元的解读世界民族冲突的思考方式。第二,如何以现代民族学术语深刻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独特方法论及其学理基础,这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第三,如何在西方二元学术体制影响之下,重新审视和创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要契合国内历史与社会的语境,也要与国际的话语进行对话与发展。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是要推进民族学、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理论范式转型,构建一个综合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由此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也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提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王延中会长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新时代民族学转型转向提供学术支撑”为题报告了第九届理事会(2019.10-2023.10)的学会工作。他指出,第九届理事会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等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人类学“三大体系”建设,从理论学习、党建工作、基础建设、学术活动、智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引领工作,把学术性研究与问题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第九届学会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理论学习方面,学会认真学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以学习十九大、二十大工作精神,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工作。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上,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从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主旨发言。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主旨发言

徐平教授基于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大坐标”的剖析,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外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应超越单一学科局限,从全球视野出发思考国内与国际的联系,要考虑全球大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丁宏教授聚焦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通过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实践,探讨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她指出,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之所以能够在融入异国他乡时保持自我,正是因为他们始终将中华文化作为其共同的传统和精神家园,而聚合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也客观上满足了各民族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和精神归依的需求。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将“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这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跨越国家、民族的特性,并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共有“标识”,同时也说明中华文化的稳定、持久及由“多元一体”形成发展模式而生成的共融、同构气质,这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文化资源,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王平教授强调,文化润疆是在新疆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其中项目制方式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而在设计和实施文化建设项目时,不应仅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采取一种综合的、系统性的方法,更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策略,从而促进地方的和谐与繁荣。
本次会议设8个专题分论坛,同时套开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分3个分论坛),共11个专题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现代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合影

闭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和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致辞;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祁进玉教授主持。分论坛总结发言人罗丹、王广瑞、郝庆云、李霞、郑蕊、刘茂昌、陈晓璐、夏帆、李建宗、张爽、包路芳分别代表11个分论坛作总结汇报。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闭幕式

色音教授就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共270多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诸多院校。代表们对此次主题的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方法的探讨,又有结合田野个案的精彩论述。论述内容的丰富、范围的广阔和角度的多样化,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突出特点。

关凯院长表示本次会议是在学科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的。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他就民族学学科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分享了观点,认为中国民族学是一个有着自身丰厚学术传统的学科,如今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纵向历时性进化论、共时性静态结构功能主义以及互动论、后现代主义范式,需要确立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建立新的学科视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当代的民族现象、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中国民族学的专业解释,并以这种视角反思中国民族学学科自身的知识建构及其社会意义。


分论坛综述


分论坛一: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

分论坛一聚焦于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的10位专家、学者发言。上半场论坛由云南社会科学院罗丹副研究员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基于经验事实和定量数据的综合分析,以辽宁省为例,讨论了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张海云教授,基于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的田野考察,对标讨论了流动性、现代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论题;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布仁吉日嘎拉教授,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机制的相关讨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马伟华教授,以边界认定、生命历程与精神指向为题,讨论了军垦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建构;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农牧交错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

下半场发言由青海民族大学张海云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评议。宁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韩永静副教授,讨论了西北农牧区集市的现代化转型相关问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相华副研究员,以同江市为例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唐俊副教授,以近代石林彝族撒尼人的服饰审美变迁为例,讨论了彝族服饰审美重构的呈现与现代化认同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罗丹副研究员,带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各民族的三交和发展个案,探讨了生命共同体视阈下把遗产作为方法以提高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蒲恩灿讲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逻辑、问题与进路”。在评议中,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与参会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交流。

    与会学者的发言讨论聚焦于北方牧区、屯垦区和南方各民族三交铸牢等相关议题,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理论对话和回应,又有深刻翔实的个案深描,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通过流动人群、牧区与农区、湖域社会、边疆屯垦群体、农业遗产及特色艺术文化持有群体等的观照性叙事,生动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事例,中华各民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愿景和行动得以生动呈现。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现代文明建设研究

分论坛二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共有9位发言人做了精彩报告。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两类。

上半场聚焦理论探索方面进行研讨,由中央民族大学巫达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教授进行评议。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教授从苏轼诗词中探求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契机,苏轼的诗词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咨尔汉黎,均是一民等诗句,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精神内核。曾教授在文中讨论的共同意识,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兰州大学周传斌教授以《中华:从宇宙论到民族国家》为题梳理了中华民族到中华民国的以族配国过程,进而探索了民族-国家的建构机理与蕴含哲理;广西艺术学院平锋教授从壮族六月六节日中挖掘了地方性的伦理内涵。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黄全毅副教授以丹津班珠尔进京为核心,探析了18世纪末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湖南农业大学曹威伟副教授深入思考了融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动过程。
下半场发言由巫达教授主持,宁夏大学潘忠宇教授评议。四川民族学院拉加当周副教授从甘孜州红色文化入手,探索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云南大学周娅副教授以中华民族对南传佛教写本文化传承保护的当代实践叙事——21世纪以来西双版纳傣泐族群的传承保护实践为中心为题发言,以21世纪以来西双版纳傣泐族群的贝叶经保护传承为实践案例,探究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与文化元素;河南大学王广瑞副教授分析了藏彝走廊南部的族群迁徙与财富分配机制;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天副教授以青海互助县班彦新村为例,探究了旅游语境下民俗遗产地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过程。
    在评议中,巫达教授、曾明教授、潘忠宇教授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点评。本组发言既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又注重从中华文化的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探求中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整体发言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涉及民族学、民俗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六个学科。在区域研究上,注重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涉及云南、广西、西藏、四川、青海等地方案例,体现了在一定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厚度。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本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内蒙古工业大学文学院马利强研究员主持,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学院王平教授评议。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院长郝庆云教授以《长城记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人后裔许国华的口述为中心》为题发言,从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人后裔许国华的口述出发,分析了长城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丰文研究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理论价值》为题发言, 深入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背景基调和理论意义;西北大学法学院虎有泽教授以《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探析》为题发言,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来剖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的内涵表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包路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北京市博物馆类打造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个案研究》为题发言,从北京市博物馆类打造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个案研究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任平副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为题发言,认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分论坛三现场

下半场由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学院王平教授主持,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郝庆云教授评议。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亭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为题发言,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与坚实基础;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卿教授以《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分析》为题发言,通过对镇江个案的分析,以期为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及启示;塔里木大学包朗教授以《以纪事本末体史书为主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历代治疆方略》为题发言,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分析了各个朝代对边疆区域的管辖;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利强研究员以《五感体验理念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构建》为题发言,从全新角度五感体验中提取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的有益促进。郝庆云教授对以上发言做了总结性评论和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三现场


分论坛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本场主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来自十个高校和机构的十位专家学者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多角度的研讨与交流。

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主持以及评议。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霞教授以《文化赋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思考》为题发言,人文赋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地方文化价值,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以纳顿作为个案,讨论纳顿在民和土族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介入的可行性及策略,认为一要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二要重构乡村振兴的文化体系,三要以振兴尚农文化作为文化核心,四要农民自我认同的提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华教授发言题目是《彝族刺绣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初探——以南华县为例》,认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力是彝族刺绣快速赋能乡村振兴的协作模式。要解决人才紧缺、文旅资源零散无力等问题,则需要通过用好政策、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等渠道加以解决;新疆政法学院董立仁教授和乌仁塔娜讲师的《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新疆南疆五地州如何有形有感有效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进行了有关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丛刊》编辑部副主任汤洋副研究员做了以《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黑龙江为例》为题的发言,认为以非遗与旅游为索引的文化产业能够创新文化业态,融入现实生活,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论坛四现场

下半场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主持,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李霞教授评议。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李军副教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民族共居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从经济利益、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社会情感四个维度对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生态移民村落的现代化转型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也存在着一种互构逻辑;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谢文心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于新发展理念下的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其评价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提升,且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创新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但发展趋势存在差异,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相比尚需提高,由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中能化地质局华东人文地理研究院院长李文权高级工程师以《民族文体建设撬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发言;青岛大学刘毅老师在《国家社会耦合视域下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中指出了民族工作体现出整体主义路径优势、实践统合优势、制度保障与情感纽带的合力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国家社会结构耦合度提升做出贡献。最后发言的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兴无老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分析研究了产业融合对阿鲁科尔沁旗的牧户的增收效应。

    分论坛四的总特点是用两条腿走路,连接两条线。两条腿是理论阐释和实证实地研究;两条线是上接国家大政方针的天线,体现了专家学者们的家国情怀,下接地方实践的地线,用详致的经验研究,为研究结论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本论坛的研究体现了民族学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分论坛四现场


分论坛五: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分论坛五主题为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上下半场均由河西学院文学院张瀚丹副教授主持。上半场罗彩娟、李东红、杨亚东、郑蕊、冯盛国分别就壮族祭瑶娘传说与田林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汉族移民与西南夷各族群的交互影响”“清代云南汉族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清中期塔子沟蒙汉交融交流”“秦人在前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华夏政治大统一等论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创见。与会学者还就中亚文明与华夏文明”“海贝货币来源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温士贤副教授进行了细致评议。

下半场张红、温士贤、刘璐、顾涵分别就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三交实践经验”“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价值内涵与时代使命”“热贡地区六月会体现的节日庆典在三交中的作用以及历时态满族文化发展中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进行了分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罗彩娟教授从问题意识、逻辑梳理、概念厘定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五聚焦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这一时代命题,以问题为导向,从民间传说”“移民融入”“三交古籍”“文明互鉴”“节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有历史梳理,又有实践案例分析,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经过热烈的讨论,学者们碰撞思路,在聚焦论文主题、呈现田野调查、组织文章结构等方面收获颇丰,加深了对各民族三交史的研究。

分论坛五现场


分论坛六: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研究

分论坛六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研究,上半场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汤夺先教授主持并评议。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苏日嘎拉图教授以《论明代的女真与蒙古族的文化关系》为题发言,重点从行政制度和官职称号、婚姻关系、物质文化关系、语言文字、姓名文化、宗教关系等方面对明代女真和蒙古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何群教授做了以《从腹地到余脉:迁移与狩猎文化演化——以内蒙古科右前旗鄂伦春为例》的发言,尝试结合内蒙古科右前旗鄂伦春来探讨族群(民族)属性及影响文化接触、国家社会凝聚的多重条件和因素;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刘茂昌教授发言题目是《河西走廊白银乡喀尔喀蒙古族传统搏克文化研究》,认为搏克文化既蕴含了独具特色的器物文化(服饰、鞋子及奖品等)和复杂的比赛形式和行为规则,也蕴含了竞争、团结和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西南大学刘一萍教授的《彝族井字形织机考察及文化研究》,将彝族井字形织机分为七种类型, 并认为同族异域异族异域的井字形织机在基本形制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同时在织机与空间关系、织造姿势以及提综装置形态等方面又存在差异性。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蔺海鲲教授做了以《多维度视阈下肃南牧马城遗址的研究》为题的发言,认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挖掘牧马城遗址的当代价值,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汤夺先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认为学者们虽然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但都具备扎实的田野和资料收集功底,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命题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分论坛六现场

    下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苏日嘎拉图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评议。四川音乐学院格桑梅朵教授发言题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松潘藏羌回汉花灯舞为例》,认为作为藏、羌、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地,松潘各民族在花灯舞中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风格多元的藏、羌、回、汉花灯文化;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虎晓东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棋外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方棋文化研究——基于宁夏西海固地区民间社会的人类学观察》,认为方棋为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文化场、积淀了文化基因。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赵洪波副教授考察了明末清初流人对辽宁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贡献;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苏蓉讲师在《结构、社会效应与符号隐喻:基于西双版纳曼那寨禁忌的田野考察》的发言中,指出了在傣泐社会被禁忌的对象往往代表着一种反社会、无序、力量与危险,通过人们的正面或负面的仪式实践而被赋予仪式价值,作为一个单元部分在应对不断变迁的社会体系时有着功能和谐的结构范式,在禁忌的实践过程及其与社会体系的互动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发挥社会效应。最后发言的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锐锐老师在《三交视域下桂东北地区打油茶文化研究》的发言中认为桂东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打油茶,促进了桂东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徐平教授在评议时认为,该组学者们选题首先突出了不同空间元素,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其次是论文内容跨越了时间,既有过去又有现在,也说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分论坛六参会人员合照


分论坛七: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

第七分论坛的主题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上半场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符昌忠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张利国教授评议。本组讨论集中于战略定位、理念阐述和系统治理等宏观层面,五位发言人分别就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历史叙事及未来向度、边疆治理视域下党的治藏方略的历史脉络与形成、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及重建、周恩来对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问题思想的当代启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议题展开探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方面的学术支撑。

论坛下半场由青海民族大学贾伟教授主持与评议。讨论聚焦于实践层面,五位发言人通过具体案例和民族志考察就南疆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站式社区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党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宁夏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路意识路径研究、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下边民的主体性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

    分论坛七的各位专家学者聚焦主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索,又有微观层面的案例反思,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也为后续研究和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分论坛七现场


分论坛八:综合议题

    分论坛八共设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持人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敏教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木仕华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论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研究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结晶在符号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农业大学窦存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交易到协作:川藏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须秋洁教授从颜色角度入手对西南地区民族祈福文化进行探析。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夏帆教授以泸沽湖永宁地区为例,提出以文化双创为理论指导,以设计力量为中坚,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通讯、物流平台系统,重建传统手工艺双创发展生态链。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对以上文章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八现场

    下半场主旨发言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处理新疆南亚侨民问题始末辽宁省本溪市文物保护中心杨雪松研究馆员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城墙保护展开。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冶芸副教授、袁雪琳同学则以济南市K社区为例,对城市社区公共性重建展开了讨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符志斌副教授通过统计数据模型分析将空间互嵌进行指标量化,探讨新疆各民族人口在空间互嵌方面现实状况。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黄雁玲副教授认为壮族动物模拟舞蹈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牛、鸟、鱼和蝴蝶等动物崇拜观念,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外衣下,发挥着道德教化、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生态保护等社会功能。发言结束后,四川农业大学窦存芳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针对性评议。

分论坛八现场


分论坛九:青年论坛一

本组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马伟华教授评议,陕西师范大学马俊讲师以《从中国歌剧发展脉络中提取中华文化共有文化》为题发言;对外经贸大学崔晨涛讲师发言《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统一战线的角度讲解了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代表人的联系作用;西藏大学泽仁曲措的《17-19 世纪西藏金沙江流域藏文地方志中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记载与价值》讲解了藏文文献在构建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地位,梳理藏文文献对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东北大学民族学学院周赫讲师的《辽代辽西地区的族群凝聚》,基于契丹族对辽西各族群统治的主导作用,其构建起来的社会和政治格局,突显了辽代族群凝聚这一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辽西各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紧密;南京理工大学梁丹讲师的《精神生产与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现实主体、物质基础、内在动力和价值旨归等维度出发,为非物质生产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马伟华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青年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各个方面讨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议题,在研究中要区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主体建构的区别,以及逻辑是否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半场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杨晓纯老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教授评议,中央民族大学夏江讲师以《践行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实践导向——以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共生为例》为题发言,阐述了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郭海龙助理研究员的《新加坡成功的族群政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分析了新加坡的族群政策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陈艳博士的《拟剧论视域下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从舞台设置训练专家和个体呈现的拟剧化视角着手,把握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制;四川大学何广平博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外分际:以晚清新疆安集延人为中心》,阐述了刘锦棠对中属安集延人的管辖;中国社会科院大学博士周子翔的《民间手工艺的非遗化、产业化与文旅融合——对鹤庆银器非遗文旅产业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从新古典结构功能理论来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与中国第一银器小镇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的发展过程。

    李建宗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总结,认为在青年论坛一上,评议人点评精彩,各位年轻的学者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提出了很多具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展现了民族学青年学者的魅力以及青年学者大的发展潜力。但把标题与文章主体内容有机对应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把少数民族民族政策上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分论坛九/青年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十:青年论坛二

本组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刘茂昌教授主持与评议。在发言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刘郭熠老师围绕着滇西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向度、历史向度、文化向度与实践向度建构问题展开了论述。贵州民族大学柏友恒从存在与时间的维度探讨了文化新现象促进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贵州的村超和村BA文化现象进行了建构性解释;西南民族大学常华仁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高适在丝绸之路上的诗歌创作研究,将丝路与高适诗路的有机融合,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西藏民族大学董秀敏将拉萨土著穆斯林生计结构的转变与调适过程归纳为从边缘性互补到竞争性合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郑沃林博士从区隔型、接触型和交融型三种互嵌式社区结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进行了论述。在评议中,刘茂昌教授针对各位学者的文章一一进行点评。

下半场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杨文炯教授主持和评议。在发言中,社科院民族所博士后张爽从燕山走廊各民族的历史过程和文化交融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建设与文化主体实践的两种路径探讨;西藏大学肖志扬博士从价值链和经济地理的视角分析了西藏文创产业发展约束的解构策略与路径研究;云南大学蒋梅博士从云南抵缅村寨的跨境民族入手探究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陕西师范大学李晋尘博士从赫哲族的生命树图案出发分析了民族间文化的跨时空碰撞;中央民族大学班玛次仁博士通过第三世章嘉活佛的部分生命史展现了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历史功绩。在评议中,杨文炯教授就相关研究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本组青年学者所讨论的议题既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也有以滇西边境、贵州乡村、燕山走廊为代表的区域经验研究;既有涉藏地区回族生计结构、涉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赫哲族生命树的文化事象研究,还有高适诗歌创作中的民族观、章嘉活佛生命历程的民族交融史研究,是一次理论与经验、个体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多维研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深化理解,开拓了研究视野。

分论坛十/青年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

青年论坛三设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夏帆教授主持和评议。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朱鹏程博士研究生以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探析为题发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杨龙文博士研究生以党建引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为题发言;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卢紫琪博士研究生以音乐剧《花儿与号手》为例,指出剧中音乐融合宁夏民歌花儿和江西民歌特色,是民族间文化的交融。广西民族大学李星莹硕士研究生的发言题目为从竞生走向共生:论瑶族茶成为六堡茶的生成逻辑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曹佳郁硕士研究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小沟乡为例,试图探究家庭和学校因素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水平的影响。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现场

    本论坛下半场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须秋洁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吴玥博士研究生以 从族别标识到文化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多民族共有节日建设为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钟媛婷博士研究生以基于三论分析中国民族志的现状、不足及改进方向为题发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侯文晓博士研究生以 记忆、认同与期许:群体动力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酵剂效应为题发言;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然铎硕士研究生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辽宁满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为题发言;贵州民族大学李莎硕士研究生以六盘水市一个多民族混居村落作为个案,以村中苗族、汉族的通婚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期村民的择偶观及其选择权的归属,分析村民的通婚范围,并论述包括婚姻年龄、生育观、离婚及再婚等方面的通婚圈变迁现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包路芳研究员针对以上发言分别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参会人员合照


(孔敬、张爽、吴玥、张禹、周子翔、蒋梅、刘见齐、陈亭佳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