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世功副校长在致辞中就深入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理论更新和学科进展的核心。第一,如何从民族学角度出发为世界民族冲突提供新的理论范式,打破西方所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进而提供一种更为精准和多元的解读世界民族冲突的思考方式。第二,如何以现代民族学术语深刻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独特方法论及其学理基础,这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第三,如何在西方二元学术体制影响之下,重新审视和创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要契合国内历史与社会的语境,也要与国际的话语进行对话与发展。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是要推进民族学、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理论范式转型,构建一个综合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由此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也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提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上,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从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主旨发言。
徐平教授基于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大坐标”的剖析,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外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应超越单一学科局限,从全球视野出发思考国内与国际的联系,要考虑全球大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闭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和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致辞;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祁进玉教授主持。分论坛总结发言人罗丹、王广瑞、郝庆云、李霞、郑蕊、刘茂昌、陈晓璐、夏帆、李建宗、张爽、包路芳分别代表11个分论坛作总结汇报。
色音教授就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共270多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诸多院校。代表们对此次主题的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方法的探讨,又有结合田野个案的精彩论述。论述内容的丰富、范围的广阔和角度的多样化,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突出特点。
关凯院长表示本次会议是在学科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的。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他就民族学学科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分享了观点,认为中国民族学是一个有着自身丰厚学术传统的学科,如今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纵向历时性进化论、共时性静态结构功能主义以及互动论、后现代主义范式,需要确立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建立新的学科视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当代的民族现象、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中国民族学的专业解释,并以这种视角反思中国民族学学科自身的知识建构及其社会意义。
分论坛综述
分论坛一: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
分论坛一聚焦于“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的10位专家、学者发言。上半场论坛由云南社会科学院罗丹副研究员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基于经验事实和定量数据的综合分析,以辽宁省为例,讨论了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张海云教授,基于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的田野考察,对标讨论了“流动性、现代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论题;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布仁吉日嘎拉教授,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机制的相关讨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马伟华教授,以“边界认定、生命历程与精神指向”为题,讨论了军垦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建构;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农牧交错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
下半场发言由青海民族大学张海云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评议。宁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韩永静副教授,讨论了“西北农牧区集市的现代化转型”相关问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相华副研究员,以同江市为例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唐俊副教授,以近代石林彝族撒尼人的服饰审美变迁为例,讨论了“彝族服饰审美重构的呈现与现代化认同”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罗丹副研究员,带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各民族的“三交”和发展个案,探讨了“生命共同体”视阈下把“遗产”作为方法以提高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蒲恩灿讲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逻辑、问题与进路”。在评议中,热合木江·沙吾提教授与参会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交流。
分论坛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现代文明建设研究
分论坛二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共有9位发言人做了精彩报告。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两类。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本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内蒙古工业大学文学院马利强研究员主持,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学院王平教授评议。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院长郝庆云教授以《长城记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人后裔许国华的口述为中心》为题发言,从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人后裔许国华的口述出发,分析了长城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丰文研究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理论价值》为题发言, 深入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背景基调和理论意义;西北大学法学院虎有泽教授以《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探析》为题发言,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来剖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的内涵表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包路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北京市博物馆类打造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个案研究》为题发言,从北京市博物馆类打造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个案研究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任平副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为题发言,认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分论坛三现场
下半场由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学院王平教授主持,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郝庆云教授评议。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亭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为题发言,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与坚实基础;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卿教授以《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分析》为题发言,通过对镇江个案的分析,以期为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及启示;塔里木大学包朗教授以《以纪事本末体史书为主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历代治疆方略》为题发言,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分析了各个朝代对边疆区域的管辖;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利强研究员以《五感体验理念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构建》为题发言,从全新角度五感体验中提取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的有益促进。郝庆云教授对以上发言做了总结性评论和针对性点评。
分论坛三现场
分论坛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本场主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来自十个高校和机构的十位专家学者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多角度的研讨与交流。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霞教授以《文化赋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思考》为题发言,人文赋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地方文化价值,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以纳顿作为个案,讨论纳顿在民和土族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介入的可行性及策略,认为一要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二要重构乡村振兴的文化体系,三要以振兴尚农文化作为文化核心,四要农民自我认同的提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华教授发言题目是《彝族刺绣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初探——以南华县为例》,认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力是彝族刺绣快速赋能乡村振兴的协作模式。要解决人才紧缺、文旅资源零散无力等问题,则需要通过用好政策、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等渠道加以解决;新疆政法学院董立仁教授和乌仁塔娜讲师的《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新疆南疆五地州如何有形有感有效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进行了有关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丛刊》编辑部副主任汤洋副研究员做了以《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黑龙江为例》为题的发言,认为以非遗与旅游为索引的文化产业能够创新文化业态,融入现实生活,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论坛四现场
下半场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主持,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李霞教授评议。
分论坛四的总特点是用两条腿走路,连接两条线。两条腿是理论阐释和实证实地研究;两条线是上接国家大政方针的天线,体现了专家学者们的家国情怀,下接地方实践的地线,用详致的经验研究,为研究结论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本论坛的研究体现了民族学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分论坛四现场
分论坛五: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分论坛五主题为“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上下半场均由河西学院文学院张瀚丹副教授主持。上半场罗彩娟、李东红、杨亚东、郑蕊、冯盛国分别就“壮族祭瑶娘传说与田林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汉族移民与西南夷各族群的交互影响”“清代云南汉族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清中期塔子沟蒙汉交融交流”“秦人在前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华夏政治大统一”等论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创见。与会学者还就“中亚文明与华夏文明”“海贝货币来源”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温士贤副教授进行了细致评议。
分论坛五聚焦“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这一时代命题,以问题为导向,从“民间传说”“移民融入”“三交古籍”“文明互鉴”“节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有历史梳理,又有实践案例分析,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经过热烈的讨论,学者们碰撞思路,在聚焦论文主题、呈现田野调查、组织文章结构等方面收获颇丰,加深了对各民族三交史的研究。
分论坛五现场
分论坛六: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苏日嘎拉图教授以《论明代的女真与蒙古族的文化关系》为题发言,重点从行政制度和官职称号、婚姻关系、物质文化关系、语言文字、姓名文化、宗教关系等方面对明代女真和蒙古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何群教授做了以《从腹地到余脉:迁移与狩猎文化演化——以内蒙古科右前旗鄂伦春为例》的发言,尝试结合内蒙古科右前旗鄂伦春来探讨族群(民族)属性及影响文化接触、国家社会凝聚的多重条件和因素;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刘茂昌教授发言题目是《河西走廊白银乡喀尔喀蒙古族传统搏克文化研究》,认为搏克文化既蕴含了独具特色的器物文化(服饰、鞋子及奖品等)和复杂的比赛形式和行为规则,也蕴含了竞争、团结和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西南大学刘一萍教授的《彝族井字形织机考察及文化研究》,将彝族井字形织机分为七种类型, 并认为“同族异域”与“异族异域”的井字形织机在基本形制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同时在织机与空间关系、织造姿势以及提综装置形态等方面又存在差异性。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蔺海鲲教授做了以《多维度视阈下肃南牧马城遗址的研究》为题的发言,认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挖掘牧马城遗址的当代价值,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汤夺先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认为学者们虽然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但都具备扎实的田野和资料收集功底,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命题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分论坛六现场
分论坛六参会人员合照
分论坛七: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
第七分论坛的主题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上半场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符昌忠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张利国教授评议。本组讨论集中于战略定位、理念阐述和系统治理等宏观层面,五位发言人分别就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历史叙事及未来向度、边疆治理视域下党的治藏方略的历史脉络与形成、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及重建、周恩来对“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问题”思想的当代启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议题展开探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方面的学术支撑。
分论坛七的各位专家学者聚焦主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索,又有微观层面的案例反思,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也为后续研究和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分论坛七现场
分论坛八:综合议题
分论坛八现场
分论坛八现场
分论坛九:青年论坛一
本组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马伟华教授评议,陕西师范大学马俊讲师以《从中国歌剧发展脉络中提取中华文化共有文化》为题发言;对外经贸大学崔晨涛讲师发言《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统一战线的角度讲解了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代表人的联系作用;西藏大学泽仁曲措的《17-19 世纪西藏金沙江流域藏文地方志中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记载与价值》讲解了藏文文献在构建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地位,梳理藏文文献对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东北大学民族学学院周赫讲师的《辽代辽西地区的族群凝聚》,基于契丹族对辽西各族群统治的主导作用,其构建起来的社会和政治格局,突显了辽代族群凝聚这一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辽西各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紧密;南京理工大学梁丹讲师的《精神生产与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现实主体、物质基础、内在动力和价值旨归等维度出发,为非物质生产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李建宗教授对该组发言进行了总结,认为在青年论坛一上,评议人点评精彩,各位年轻的学者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提出了很多具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展现了民族学青年学者的魅力以及青年学者大的发展潜力。但把标题与文章主体内容有机对应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把少数民族民族政策上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分论坛九/青年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十:青年论坛二
本组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刘茂昌教授主持与评议。在发言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刘郭熠老师围绕着滇西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向度、历史向度、文化向度与实践向度建构问题展开了论述。贵州民族大学柏友恒从存在与时间的维度探讨了文化新现象促进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贵州的村超和村BA文化现象进行了建构性解释;西南民族大学常华仁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高适在丝绸之路上的诗歌创作研究,将“丝路”与高适“诗路”的有机融合,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西藏民族大学董秀敏将拉萨土著穆斯林生计结构的转变与调适过程归纳为从“边缘性互补”到竞争性合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郑沃林博士从区隔型、接触型和交融型三种互嵌式社区结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进行了论述。在评议中,刘茂昌教授针对各位学者的文章一一进行点评。
本组青年学者所讨论的议题既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也有以滇西边境、贵州乡村、燕山走廊为代表的区域经验研究;既有涉藏地区回族生计结构、涉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赫哲族生命树的文化事象研究,还有高适诗歌创作中的民族观、章嘉活佛生命历程的民族交融史研究,是一次理论与经验、个体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多维研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深化理解,开拓了研究视野。
分论坛十/青年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
青年论坛三设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夏帆教授主持和评议。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朱鹏程博士研究生以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探析” 为题发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杨龙文博士研究生以“党建引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为题发言;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卢紫琪博士研究生以音乐剧《花儿与号手》为例,指出剧中音乐融合宁夏民歌“花儿”和江西民歌特色,是民族间文化的交融。广西民族大学李星莹硕士研究生的发言题目为“从竞生走向共生:论瑶族茶成为六堡茶的生成逻辑”。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曹佳郁硕士研究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小沟乡为例,试图探究家庭和学校因素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水平的影响。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现场
分论坛十一/青年论坛三参会人员合照
(孔敬、张爽、吴玥、张禹、周子翔、蒋梅、刘见齐、陈亭佳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