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河南省为代表的散杂居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为深入研讨新形势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地区民族工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中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河南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新中国70年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6月20日上午,以腾讯会议形式在河南大学
6月2日上午,2018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坛暨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开幕。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体育研究有了“智库”。
2018年1月16日,中国民族学学会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边境口岸志资料收集及整理研究》开题会议在兰州大学科学馆2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副校长安黎哲出席专委会成立仪式。会议由安黎哲主持。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1997年开始筹备,1998年正式成立以来,已经整整走过十年的历程。这十年,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会议宗旨:从民族志电影到多元化的影视人类学片,人类一直在探索和追求“求真.唯实”的生命脉动。事实上,影像纪实,只有当它作为一种“真实力量”和“科学表达”的形式出现时,它的价值才可能更好的凸现。因为,人们由此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本身,而是作品之外的某种震撼和反思,这或许正是影视人类学片追求的要义所在。前四届影视人类学国际研讨会在推动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前,新媒体的兴起,给予了影像纪实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新的网络伦理则带给了我们对制作、表达、传播“影像”的价值判断。在后工业化时代和跨国界网络时代这样的语境中,影视人类学如何研究对象多层面的生活实际,或跳出对“他者”和“陌生人”的单向关注,对自己生活的社会进行研究,恰如马库斯所言:“重新界定访谈对象”。当然,需要重新界定的,还有影视人类学是否局限于“影视”?影像叙事和视觉表达,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支点?……